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数学《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及思考

小学数学《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及思考

作 者:李长江 (保家镇木楠小学,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409607)

 摘   要:《不确定现象》是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作准备。笔者就主要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我们团队在国培2017中的几次研磨,对《不确定现象》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反思进行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学思考
一、教学设计
1.要设计精彩的导语
在正式开始讲授有关《不确定现象》这一节的具体知识点之前,必须先为学生们设计一个精而有趣的导语:(老师先出示学生的作业本),再说:“孩子们,老师从这堆作业本中抽出一本进行检查,抽到的是男生的还是女生的?”(学生口答……),师:你能确定吗?生:“不能确定。”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不确定现象。(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通过这一导语,学生们在脑海中构建具体的情境,从而让其对于不确定现象的概念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也可以利用导语的有趣性,增加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安排合理的教学步骤
2.1感知确定现象
感知确定现象,主要是指让学生从思维上对确定现象有大体的认识。这种思维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我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将这一教学步骤设计为:摸球游戏,体验一定“、”不可能。老师出示两个纸盒,里面装着一些乒乓球。告诉学生: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摸球比赛。(请男生女生各一名上台),游戏规则:先把盒子摇一摇,然后摸出一个球,摸出黄球得一分,其他球不得分,下边的同学,男生为男生加油助威,女生为女生加油助威,老师记成绩,一共摸4次,(摸一次摇一次,摸一次后把球放入盒子中),得分多的获胜。大家猜测:为什么有一个队以绝对优势获胜?(鼓励学生随便说,说错了也没关系,让学生大胆猜测)。老师揭秘获胜原因:打开装有黄球的盒子,取出黄球,提问:如果摸这个盒子中的球,无论怎样摸,摸出来的结果是怎样的?(一定是黄球)。(板书:一定),打开另一个盒子,取出白球,提问:如果摸这个盒子里的球,无论怎样摸,可能摸出黄球吗?(不可能)(板书:不可能)大家说,刚才这个比赛公平吗?(不公平)这一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并在这之后通过自己的思维体验,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我便会给学生布置讨论任务,”到底什么情况是确定现象?请你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一下。这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这些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能对确定现象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知识从认识到理解上的飞跃。
2.2感知不确定现象
(继续游戏:黄、白球混装)(体验“可能……也可能……)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将这一教学步骤设计为:师:怎样让游戏更公平?学生说方法,老师点评小结:两个盒子都放黄色乒乓球10个,都放白色乒乓球10个,师:这个盒子摸出的球一定是黄球吗?另一个盒子摸出的球一定是白球吗?(不一定)师小结:那意思是说,两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的是黄球,也可能摸出的是白球。(板书:可能……也可能……)之后,我又会给学生布置讨论任务。到底什么情况是不确定现象?请你用上“可能……也可能……”来描述一下。
2.3学生动手:抛硬币,再次体验“可能……也可能……“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一枚一元的硬币,告诉学生,一枚硬币有两面,我们把有数字的一面叫正面,有国徽的一面叫反面。接着学生活动,a同桌为一个小组;b一人抛币,一人记录;c一人抛3次,然后交换。温馨提示:抛币时不能抛得太高,尽量避免硬币掉落在地上,如果硬币掉落在地上,也可以根据朝上的一面记录。师:根据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汇报、交流、小结:每次硬币落地时,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请你用“可能……也可能……”来说一句话。
2.4玩扑克牌游戏,进一步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
老师拿出一副扑克牌,先拿出一种花色(梅花)的13张,问学生:如果抽出一张,大家猜测会出现什么结果?(一定是梅花),学生上台抽一张试一试,感受一下,然后把另一种花色(红桃)的13张与梅花的13张混合在一起,如果抽出一张,大家猜猜会出现什么结果?(可能是红桃,也可能是梅花),学生上台抽牌检验,依次混入黑桃和方块,再让学生猜测、体验。再次让学生体验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请你分别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一句话。
2.5课堂练习
2.6课堂总结
最终让学生总结、明白:结果只有一种现象的叫确定现象,结果不止一种现象的叫不确定现象。
二、教学思考
此次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课堂形象化、趣味化、思维化程度高,不论是在导语的设计环节,还是在教学步骤中的感知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环节,笔者都有的放矢地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这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其在形象化的、趣味化、思维化的课堂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第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笔者都是起着指导和辅导作用的,而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任务则主要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就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第三、教学环节完整,在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对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既达到了目标内容,又能在课堂中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使学生轻轻松松地接受知识,提高了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
三、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不确定现象》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总结,希望可以给广大老师带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初中数学“不确定现象”中的机会[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Z1):74-76.
[2]王小胜,王保国.研究不精确现象的新数学工具—不确定理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04):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