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朋坤 张岭江 龙庆欢 张 欢
摘 要:近年来,重庆城市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改革高等教育可以更好地改善个人创造性思维;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的价值观中起着主导作用;开发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对创新型人才意志的塑造;提升创新型人才的道德水平。重庆高校应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改革,为提高重庆城市竞争力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重庆城市竞争力
1、教育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的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也是其竞争力的一部分。越来越突显出重要的一面,决定着重庆市创新的方向以及促进重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想要继续保持高速的发展,必须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重视与思考,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2、教育的作用
(1)教育对创新的作用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重庆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深层思维能力和横向发散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最有影响力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大大提高分析知识,连接学习和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将有助于实施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百年规划,教育导向”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对国家的兴衰和国家的兴衰有着巨大的影响。
纵观历史,创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创新的实施者是人。
(2)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随着重庆市现代科技知识和电子信息为导向的社会迅速发展,重庆市对知识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创新人才已成为重庆经济时代发展的动力。因此,有必要在重庆培养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可以引领重庆创新人才的价值观。个人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巩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社会创新的发展。
高等教育可以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个人知识越多,他或她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越强。个体通过高等教育,能够吸收大量知识,提升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深度开发自身的潜能,充分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高等教育能够塑造创新型人才意志,个体通过高等教育,加强对自己身体、心理特质的认知。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勇敢正确的面对挫折和恐惧,激发自己内在潜能、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2]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创新人才的道德水平,学生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来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有自己的道德规范。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4]
3、对高等教育改革具体措施
实施以学生和教师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创新的情感共鸣,老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提问,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2]
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改革现有教材与课程设置体系,教材编写应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主干课进行整合,使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课程之间逻辑性更强,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反思,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对教材进行吸收,提高创新潜能。[5]
认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运作。最大化个人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对自己职业的实践经验,未来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自己的职业领域。[1]
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科创活动,老师加强对学生科创活动的辅导和鼓励,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欲望,让学生体验发明和创造的快乐,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陈姗姗.实践教学在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继续教育,2017,31(10):58-60.
[2] 张斌,关翔宇.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效用及实现[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04):65-71.
[3] 楼连娣,庞维国.知识基础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2(04):90-98.
[4]任金平.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4)[C].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0:3.
[5] 陈俊钦,林向阳.高等教育转型与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体系的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07):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