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日本国立小学育人模式的几点启示

日本国立小学育人模式的几点启示

作 者:王 丽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幸福街小学 261000)

 近日,读了《日本国立小学365天》一书,作者是一位年轻的陪读妈妈,有着留日学习和媒体工作的经历,她站在中日不同文化背景下,近距离地观察和体会了日本小学教育的细节,记下了日本国立小学一年四季的校园生活和每天的感悟所思,透过她细腻的文字描述,让我们了解到了日本基础教育状况和独特的育人模式。

注重情商培养,坚持智商和情商开发并重。在日本,教科书的学习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能否交到多少个朋友,才被认为是有凝聚力和领导力的表现。提倡初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先交朋友,再学习。其教育目标是:“上学以后,能交一百个朋友吗?”看到这里,我也深有感触。记得我在带班的过程中,每学期都会有新插班入学的孩子,凡那些性格开朗乐于沟通,最先交到朋友的孩子,学习上也得心应手。相反,那些内向只注重学习,不爱说话交流的孩子,融入新的环境和集体就慢,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不少的阻隔和冲突,影响到日常学习。日本小学教育能在智商和情商并重、甚至首重情商开发这点上,确实有其高明之处。
注重实践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日本非常注重学生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活动参与。书中提到的国立学艺附小的学生,被编成了30个生活团,负责学校日常的扫除、郊游等活动。这些活动,是日本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每个孩子都要参加。日本小学的活动众多,教师却很少,在师少生多的情况下,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都能找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前做好详尽规划非常重要。如“社会课”,老师让学生提前编写并印刷说明书,包括课程时间、地点,要求带的东西等,每一样都有详尽的说明和要求。通过学生的事先准备和实践,让学生掌握到一些生活常识和独立应对各种境况的本领。学习源自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发现乐趣,学会创新,对增强主动学习的兴趣非常有益。日本教师鼓励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去进行资料查找、展开辩论,最后进行总结性的演讲。这些主题都非常切近生活,是学生平时能认知和接触到的。比如,以如何做好面疙瘩为题,让学生在研究讨论做面疙瘩的不同种类和方法中,顿悟智慧,找到乐趣。
注重行为习惯养成,从细微之处促成良好习惯。日本教育很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日本的国立小学,每个孩子进校,都会领到一本A5大小的蓝色小册子——《菊子手册》。这本册子要贯穿小学六年,由学生自主填写,学生在校大小事宜都要进行记录,不仅记下了学生每天的活动点滴,更成为学生事后自我反思和目标达成的重要工具。比如,有的学生填:“跳双绳1分钟不中断”,有的学生写“跳箱能前滚翻”,这都是些可量化的目标。通过日记般的记录和回顾一天的表现,能收到自我修正、催我自新的效果。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老教师的话,凡是每天坚持写日记的学生,大都不是最差的,更不至于自暴自弃。因为,每天坚持反省自己,人就会一点点理性,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升华。
注重教育方法,把每项活动都当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日本学校的午餐叫“给食”,写入课表的叫“给食指导”。全程由学生值日,负责配送。学生进餐时要着统一的进餐服——白大褂。若要加饭菜,也要在40分钟以后,通过这样的时间控制,引导学生进餐时细嚼慢咽,珍惜每一粒食物。进餐的重要标准是“完食”,即不剩饭,不吃干净等于没有完成作业。饭后,还包括收拾餐具、擦拭餐桌、垃圾分类、餐具摆放原位等必做科目。经过这样精心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体味家长的艰辛、感恩父母的不易。同时,学校还结合进餐,把营养配比融入数学教学,把材料产地来源融入地理教学,从不同风味风格融入历史和文俗教学。在学生享用午餐的同时,向他们传递了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对待学生携带课外读物这事上,日本老师的处理方式也让我暗暗称赞。一孩子把漫画书带到学校,教师发现后,放学时悄悄地找到这个学生说:“这个我还没买到,你借我看看吧!不过,学校规定不可以把漫画书带到学校,今天是放学时间,咱们偷偷地,以后就不带了。”用这种方式处理,既照顾了孩子的面子,维护了他的自尊,又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这些教育方式方法值得借鉴,强行没收,墙角罚站,其结果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甚至事与愿违。
注重家校共育,充分发挥家校一体育人功能。日本的小学教育对家长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在开学时,会收到学校寄来的关于孩子做家务的调查表。项目包括:洗米、帮忙做饭、摆碗筷、洗刷食具、擦拭食器、参与洗衣、叠放衣服等。分每天一次、三天一次、几乎不做三个栏目填写。家庭课是必修课程,不是学做缝制几件工艺品这么简单。而是通过衣、食、住、行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对细节的要求,明白规矩,强化常识。在日本,母亲也是一种职业,有时需要具有裁缝、书法、烹饪、手工等专业技能。本书的作者是该校父母教师委员会成员,她与其他家长协助操办了学校大大小小的系列活动,亲身感受到日本学校对家校育人方面的重视。她们经常组织开展“亲睦会”、“演出会”,参与学生上学、放学路队秩序的维持和巡逻。学校的许多家庭课,都是在她们的联动和支持下运作的。可以说,没有父母教师委员会的热情投入和大力支持,许多家庭课是没法开设和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总之,这本书从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个维度,向我们展示了日本基础教育中的细节片断,真实呈现了当今日本教育的现实场景。育人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仔细品读书中的某些细节,会带给我们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