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情感教学在技校实训课的运用
作 者:曾昭立
(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 422001)
大
中
小
摘 要:情感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同时进行培养,通过情感因子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考、实践及动手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技校实训课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具有较强的教育特色,此环节亦决定了技校今后的发展。但目前技校实训课并没有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学生在课期间出现迟到、早退等现象。本文针对情感教学在技校实训课的运用进行分析,为完善技校实训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相关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学;技校;实训课;提高
近几年,我国各技校已经将情感教学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起到关键作用。情感教学有效将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进行统一,使其实现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情感教学充分融入到技校实训课中将促使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使学生在面对实训课时始终抱有愉悦的心情,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以及实训效率皆得到较大提升。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实训课的教材中,包含多种情感因素。其中不仅具有教师自身的情感,还有以往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将其中所含情感充分挖掘并合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较为丰富的经验将课本中所蕴含的知识加以精练,并引导学生学习此类知识,以课文中较为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此类知识,进而扎实知识、巩固基础,实现情境教学中的“知情共育”。
二、情感教学在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将情感情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是目前我国技校实训课中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及时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后再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保证在此过程中学生情感被感化,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实训课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时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一)课前考勤
在进行实训课程的前期,教师应对每位学生进行考勤记录,此过程被统称为“课前点名”。此过程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其过程较为程序化、系统化。但教师在考勤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每位学生的了解,针对其身心状况以及思想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相关方法。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勤记录的过程中,可组织被点名的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不但能使其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并且能为其更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中打下基础。在学生自我介绍期间,教师应时刻保持微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鼓励。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及沟通期间教师应采用情真意切的言语,如此将使自身和蔼的情感充分抒发。
(二)及时组织问题探讨
在考勤阶段结束后,教师应设计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但此过程需注意问题应具备较强的探讨性,例如:探讨学生实训目的、学生在实训课程期间对自身要求以及学生将为此作出哪些准备等。教师在提问期间应时刻保持笑容,并在其中掺杂些带有幽默感的语句,将语言形式做到声情并茂,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投来的炽热目光,进而使学生感受教师的教学情感。
(三)纪律教育与实训安全
在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过程结束后,学生已经在此过程获取所求答案,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充分思考此过程中的实训纪律以及实训安全,在实训课的整体过程中此两项内容较为关键。针对此环节时,教师应保持严肃,通过较为严厉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语气了解此内容的重要性,将情感教学中的刚柔情感充分发挥。
(四)实训课教学
当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学校一般通过创建实训岗位、校企合作等手段使学生适应就业工作,使学生通过先实训、后就业的程序了解相关工作,使学习与工作尽可能实现无缝对接。以实训课内容展开分析,课程一般分为两阶段,一为实际操作阶段,二为主课教学阶段。课程首先以理论教学为主,随后展开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亲身示范,使学生观察到此类工作的要求,进而通过教师对相关细节知识的讲解进一步完善操作理论,随后使学生切实了解知识,掌握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巩固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新型教学模式相继出现,其中情感教学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认知活动以及情感在学习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其情感的变化将决定最终教学质量以及效果。基于此,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并从中找到规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激发,缓解部分学生在实训课中出现的不良情绪。不断创新适用于现代学生的情感教学,使其具备健康且积极的心理情绪,与此同时教师自身应抱有优良的情感,时刻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情感教学实现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鹏.谈情感教学理念运用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体会[J].赤子(下旬),2017(02):73.
[2]胡燕飞.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11):131-132.
[3]李银全.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3):149,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