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形成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将对其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儿童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这种共同生活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比较理想的环境。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这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就目前研究来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已经非常普遍,但对特殊和尴尬的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将从城市留守儿童现状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和相关对策等方面讨论,为城市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城市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
城市留守儿童相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形成的原因更为多元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进修学习。在城市中,一部分高知识分子家庭,因为夫妻一方到另外的城市或出国深造,而不得不暂别孩子,将其留在原来城市生活读书,而另一方则在工作之余负责照顾孩子。
2.父母挂职下乡。有些家长在国家机关单位任职,因为工作需要,得挂职下乡去省内基层单位工作,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相对于父母出国进修的那部分留守儿而言,他们跟父母相处的机会要多一些。
3.父母异地开公司或被派往异地公司。这部分家长更像是游牧部落,哪里有水草就去哪里放牧。根本无力照顾孩子,而有些孩子也早已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
4.父母工作繁忙。这大多是处于留守边缘的儿童。这部分家长因为应酬多,孩子只能见到其回来睡觉,多是公司高层人物或国家机关领导的子女。这一小部分孩子处于留守的边缘,比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留守孩子较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赶过来处理。
5.子女异地求学。还有一种就是父母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异地购房,把孩子户口迁入异地,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自己生活在异地,这也是一种新的留守形式,同时这些家长对子女期望极高。
二、城市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包括了"家庭的健康教育、家庭的情感教育、家庭的智能教育、家庭的人生指导教育",也有学者指出"家庭教育为儿童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因此,不管是从价值观念的形成到生活习惯的培养,还是从智力的开发到知识技能的学习,家庭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中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境况,家庭中各成员不同的文化素养等原因,家庭教育分为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很多研究都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过探讨,尤其强调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关系和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行为意识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原因多元化的城市留守儿童又能在家庭中习得什么,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又能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对于城市留守儿童,他们主要接受父母教育和现有监护人的教育。我们通过对一些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调查发现,除了很少部分的父母能经常与孩子沟通外,约半数的外出父母与孩子联系的频率在一周左右;还有一些则要十天、半个月,有的甚至一个月、几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在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日常的联系方式上,打电话最为常见,几乎没有儿童表示平时父母会给自己写信。而父母打电话时与儿童交流的内容,最多的不是情感上的倾诉、心灵间的沟通,而是对儿童学习情况的关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父母在打电话时都会询问儿童的学习情况。这反而加深了留守儿童的逆反情绪,好不容易与父母通一次电话,父母大部分谈论学习,好像不关心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这更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来自现有监护人的教育主要来源于留在身边的单亲、祖辈、亲戚朋友,甚至有的孩子是自我监护。单亲监护下的留守儿童能得到相对较好的家庭教育。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其留守在家的那方父(母)因受外出一方的重托,同样将学习看作是儿童当前生活的重心。但比起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来说,单亲监护下的儿童能得到的在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要多一些的。而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很多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一般较低,而且溺爱孩子,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放任自流。亲戚朋友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多数也不能得到全面、细心的教育。大多数亲戚朋友本身也有自己的家庭、子女,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自己的子女教育好,至于代为照管的留守儿童能平平安安不出事就算完成任务了。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可以说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只有他一人坚守着,没有与父母长辈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家庭教育无从谈起。
从上述城市留守儿童多元化的形成原因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家庭教育也呈现多元化,根据我们对城市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与家访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满足型。尽可能地让留守儿童在金钱、物质上得到满足,很少关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有这样想法和做法的家长不在少数,特别是一些自我监护的孩子的家长,他们在给予孩子金钱的同时,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自我约束差、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体谅人的性格特征,这与其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2.不闻不问型。父母在外,也许是工作或生意太忙,无暇顾及家里的孩子,就让他们与现有监护人生活。父母长年在外,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本来就已很少,如果还不注重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父母感情淡漠,对自己信心不足,而且对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如何与人相处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3.关爱有方型。外出的父母经常打电话与儿童沟通联系,鼓励儿童上进,给儿童讲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外出旅游等,让孩子见见外面的世界。显然,与儿童经常沟通联系,既注重了儿童物质上的需要,又注重了他们精神上的需要。采取恰当合适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我们发现,通常有着较高学历、较好职业、稳定收入的外出父母,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经常与儿童联系和交流,给予儿童生活上的关爱、学习上的支持、心理情感上的沟通,使得这些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还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