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因为繁琐的公式和大量的计算让他们无从下手,根本就没什么兴趣可言,生根本就不可能继续把数学学到一定的火候。那么如果一个人对你所学东西不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也就没有多大的耐心去继续深入的发现、学习,根本就不可能有所成就,也就没什么灵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把学生引领进兴趣的殿堂,去享受数学的乐趣,享受数学给他们生活中带来的乐趣呢,也就是把学习数学当作享受幸福的生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用犀利的眼光去发现孕育在数学中的美。
数学包罗万象,丰富之极,它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数学中一个简洁的定理、一副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些都是数学家的灵性、心灵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但是数学知识潜在的美、含蓄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教学的艺术正是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它的美,渲染它的美,体验它的美。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去感受它的美,升华它的美。用美的力量去燃烧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知识,更是一门艺术。但这艺术的创作者应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老师可以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兴趣的殿堂,美的殿堂,但是不可以包办代替,本来该学生做的事情自己代替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探究,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当我们在教授学生有关对称的时候,我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对称的定义,并且枯燥乏味的罗列生活中哪些是对称的图形,学生也许这个时候要么就是等待下课,要么就是昏昏欲睡了,倘若长期如此,学生厌倦数学就不足为怪了。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什么是对称,什么是不对称。这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播放轻音乐,并伴随着音乐的播放,画面上呈现了这个地球上多姿多彩的景象,蝴蝶在红艳的花丛中飞来飞去,蜻蜓停在碧绿的荷叶上,鱼儿在水中悠闲调皮的游来游去,小鸟儿在树林中飞来飞去。当学生都在惊叹风景美丽的时候,教师应该问他们平时是否捉养过小鸟,并点名由回答养过小鸟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他养的小鸟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应当问一下学生小鸟的什么地方最美,有的学生说眼睛最美,有的说嘴最美,有的说翅膀最美,这时候老师应该问学生,倘若一个小鸟只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那么这样的小鸟还美吗?还有倘若一个人只有一只眼睛,那么这个人还漂不漂亮?倘若一只蝴蝶损了一只翅膀,还会不会可爱的飞来飞去。当学生说不漂亮,不可爱,不美的时候,教师应当在这个时候应当叫学生观察一下小鸟,蜻蜓,人体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说左边右一只眼睛,右边也有一只眼睛,左边有一只手,右边也有一只手的时候。教师在鼓励学生观察仔细的同时,并说老师也观察了如果沿蜻蜓的中部画一条线,在对折起来,左边和右边的重和在了一起。这个时候教师应当以模型演示,问学生是不是觉得也这样。并在这个时候在幻灯片上演示雪花的放大图,并从雪花的中部一切两半,发现左部分和右部分也重合,并询问以前同学们是否也观察过这个现象,并叫学生再想一下生活中和自然中有哪些像这样的例子,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否定,并找出证据证明为什么否定,让学生恍然大悟。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样的现象就是今天课本上要讲的对称,然后叫学生不看课本自己总结对称的定义。并告诉学生实际上数学上的对称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但这种美需要同学们用心的观察,并告诉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美还未发现,并肯定同学们当将来肯定有这样能发现现在还未发现的美,不要放弃心中的好奇。
这样的课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对称的定义,一方面让学生丰富了事业,另外一方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实际上,教师教数学,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这是结果。那么应当选择怎样的途径和手段而达到这个目的呢,这就要求这种途径具有艺术风格,虽然在到达这个目的地的过程中,坦途比较坎坷,这个时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征服一个个障碍,并让学生享受这种成功后的喜悦,而不是直接让教师背着学生走,结果学生睡着了,自然体验不到旅途的风光与探索的乐趣,和解决途径中遇到的困难的这种能力。所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也是成功教学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例如当在教学生“能被3整除的特征”这一课,可以在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在学生初次猜测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表,来否定初次猜测。第二次在提出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的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讨论设计研究方案后,出示4组卡片(3、4、8;2、4、7;1、8、9;0、3、5),让学生分小组用卡片上的数字组数探究,发现用①、③两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都能被 3整除,用②、④两组卡片上组成的三位数都不能被3整除,并让学生讨论:在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最后发现组数的过程中,数字和没变。在此基础上,又一次启发学生猜想,验证,得出规律,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特征,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以学生的真正发展服务,而不是不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机器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是不道德的。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当仅仅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并体验成功的乐趣。真正的培养有素质,能创新,会思考,高素质的学生,完善学生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和人才的新标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外,还应当要有犀利的眼光与独到的见解,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创新,因材施教,不断寻求合适学生发展的方式,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