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扩大我国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新时代信息化推动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内容。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自身行业的发展,还对其他行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引起高度重视,并且使其能够跟进时代步伐。本文将对新形势背景下,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建构进行概述。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制造业占据国民经济主体地位,并且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随着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制造业已经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差距,提高制造业水平,并且适应工业转型的需求,国家将目标置于人才培养方面。
一、 当前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制造业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主要需求方向不再局限于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人才,而是需要相关人才具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他们能够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人才才能快速融入到工作中,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新形式的推动下,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与企业所需的重要人才,这也对其提出更高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我国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坚持不懈把握市场需求,将市场需求作为直接导向,紧握市场需求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相符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企业发展。职业院校在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教育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当具备零部件监测与日常机械维修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 职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职位与专业脱节
由于部分学校培养方式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学生所学知识与职位脱节情况。第一,学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基础建设出现问题,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最终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培养实际操作;第二,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始终采取陈旧的培养方法,没有与时俱进,而企业则是随时引进先进的设备,导致职教与现代化工业出现脱节情况。
(二)缺乏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
由于职业院校在职教过程中,采用闭塞的教学手段,导致校企之间合作缺乏密切,学校无法正确把握教育主要方向,并且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脱节,在工作中出现适应性差等特点,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
(三)不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近百分之八十的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品德与职业道德,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参加过工作后,出现跳槽频繁现象。职业教育院校应当从两个方面对人才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培养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四)人才较多,质量不佳
我国制造业不断发展,使得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大,所以很多职业教育院校采取扩招的方式招收学生。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较为落后,虽然学生数量有所增加,但培养出的人才很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新形势下职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式
(一) 企业需求与专业培养进行融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离不开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所以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当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需求,并且采用定向培养方式。由于企业需求能够为学校培养人才确定方向,所以企业应当定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及时反映人才需求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讲,校企合作制作为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手段,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为企业输送原动力,企业则需要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方向与实践操作场地,使得学校与企业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为我国日后制造业发展打下坚定基础。
(二) 更新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实际需求,将提高学生素质作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尊重,身心潜能得到开发,并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重点方式。这需要职业教育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培养,教师也应当对教学观念进行及时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主体,不断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利用大胆的教学实践方案,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全面素质教育。
(三) 推进教学队伍建设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拉动机械制造业与自动化技术的革新,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自我进行完善,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从学校角度来看,要想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教师具备职业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企业,接受实践锻炼,从而提高自身实践经验。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需要教师“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不仅能够教书育人,还能肩负传道授业的重担。在队伍建设时,应当对教师教育能力进行测评,根据教师能力制定培训计划,以此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将教师派遣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从而提高教师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开展专业基本技能、职业教育思想、能力测评体系等多项测评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全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背景下,我国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有着强烈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实现人才对接工作完善进行,需要学校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和手段,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邹晔,唐立平,唐羚,杨飞.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04):55-57.
[2] 张博,宋建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7,39(06):98-100.
[3]陈志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资讯,2017,15(25):222-223.
[4] 吴明明.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7,36(20):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