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岭江 肖晗苑 尹梦垒
(重庆邮电大学 400065)
摘 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很多问题的产生。要想扫除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障碍,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的现状,加快改革,吸取历年来教育改革的经验,落实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战略决策,加强思想认识,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现如今,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是心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对此,高校应加大创新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创新纳入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改革教育模式,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动力支撑。
关键词:创新精神;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是指打破既定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全新的思路或方式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利用现有的知识体系,通过改变传统的方法和思维,探索出一种新的产品或对产品进行优化等,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事物。这些事物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新的环境或者方法等,并为社会带来一定的价值。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将教育创新作为国家的重点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创新教育的内涵相比于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我国在创新教育的路上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精神是新时代高校的历史使命
时代赋予了创新多种含义,不同的阶段的创新其内涵也有所不同。创新精神对于高校的发展和进步尤为重要,可以说创新精神是高校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高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承担着四大社会责任,分别是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科学探究等。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责任便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其他几项责任的基础。具体来讲,人才主要有两个要素,分别是“人”和“才”。“人”是指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属性。而“才”是一种能力和才干,通常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衡量人才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时期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各国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这些竞争大多集中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
二、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在大社会的背景下,既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尽管向来高校被人们视为一个象牙塔,但是它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高校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着人才,而人才就是连接高校和社会的重要突破口。而人才培养是通过高校中的专业教育来实现的,通过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整合、消化和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在知识教育方面与社会存在脱节,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缺乏实践,不能很好的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果与产品相背离。科研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科研能力在高校综合能力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来看,高校科研理论性较强,科研成果不能很好的被转化。过于关注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且研究成果大多是以论文或者专利的形式来呈现的,缺乏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不能将研究成果很好的转化为实际的商品,由此可见,高校研究与社会产品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理论与实际脱节。高校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尽管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也是必要条件,但是脱离实践和应用的理论知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也就偏离了理论学习的目的。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理论和应用脱节的问题,其应用教学不够深入,缺乏创新性和真实性,且大多都是依赖实验等课程或者竞赛来进行,往往不能起到应用的目的。
要想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首先应该近距离的与社会接触,真正了解社会的发展。要想成功创业,首先应该提高成果转化率,将知识转换为生产力,实现知识的应用。其次要具备创业思维和市场思维,能够敏锐的把握市场的变化,具有远见的卓识,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而创新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特质,能够为培养上述能力提供条件。创新能够将学校、知识和产品三者之间紧密的联合起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提升高校创新精神的路径
消除深层体制障碍,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优化高校教育管理结构,提高高校教育的自主权,进而不断增强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和唯分数论、唯论文和唯学历论等观点,摒弃功利化思维,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加快新型智库建设和重大课题研究。鼓励新型智库的建设和发展,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实现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真创新。支持新型智库新思维的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明确重大理论实践中的真问题。创新新型智库的建设模式,强调组织的重要性,确保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新型智库建设做贡献,以成果为导向,保证重大理论实践的成果转化率。最大限度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团队建设和团队合作,共同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出谋划策,为我高等教育改革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做出贡献。
四、结语
人们普遍认为影响高校创新精神培育的因素有很多,如制度、师资自己资源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很难真正的培养出一批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一旦养成便会收获很高的价值。也正是如此,创新精神才值得高校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培养。在这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时代,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来加强创新精神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创新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思尧.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4.
[2]迟岩, 解源, 洪磊.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探索, 2005(5).
[3]王淑娟, 王宇野, 王立欣.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2):9-13.
[4] 钟秉林.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