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经得起新世纪知识经济到来带来的巨大冲击,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刻苦钻研,博览群书,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使自己具有超前思维和较高的创新素质,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探讨并总结出好的经验;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为推动民族不断进步,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下边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点滴做法。
一、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环境中学习,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能达到共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觉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创设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就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能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驱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通过观察每个数个位上的数字特点进行判断。接着由学生报数,教师板书并判断,学生用除法验证:785(×)。余数是2,3075(√),9056(×)。余数是2,123456(√),80008131(√),学生计算验证无误,是不是还看个位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学生奇怪、惊讶、好奇的氛围中趁势利导,先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推导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接着学生对答练习(报数——判断)。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引导了学生的思维。
三、概念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数学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积极参与实践,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形成了实践能力,才能进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畅通新思路、寻求新方法,卓有成效地解决新问题,从而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概念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挖掘教学潜力,激发创新欲望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挖掘教材的潜力,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方法,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如在讲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发“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要把探究的新问题通过转化,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教学时教师先给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这时有的学生说:“用数方格的方法。”我就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图片,说:“你用数格的方法来数出金字塔一个侧面的面积吧。”同学笑了,说:“不适合,也不方便。”有的又说:“用‘底×高÷2’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我问:“你能说出理由吗?”有的知道的会说。我就继续问:“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求呢?下面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去实践,看你会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学生立刻会积极主动思维,动手实践,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在探索中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今后的创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比较长方形进行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时,当师生共同探究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长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从中间不管怎样分割,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一定一样长。”在大部分同学肯定了这位同学的说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持怀疑态度:“难道一定一样长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索,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我只要稍微变一变,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就不一样长。”这个学生还现场画一画。通过比较,学生自主探索出必须沿着两个对角的顶点进行分割,才会使分割后的两个图形周长一样长。这样有价值的发现得助学生的质疑,有质疑,才会引起自主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从这质疑中得到培养。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中树立开放意识,把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从问题出发,从学生在学情出发,努力创设开放式的人文情景,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中。同时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模仿、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往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师生自我的充分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