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作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部分。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由此可见,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网络给我们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网络道德建设和发展的不同步和相对滞后,也造成了对人和社会发展阻碍和消极影响等风险的存在。
网络的负面影响并非网络自身的特点,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主动选择,因此网络时代需要人们具备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和修养,而网络素养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普及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因此,对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本文力图通过对广东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当前国内网络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有益。
一、我院大学生使用网络及网络素养的现状调查
这次主题为“我院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的调查。本文围绕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素养及网络教育等三个方面,设置了60个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8份,有效率为99.6%;问卷主要面向广东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学生的专业主要涵括学院11个系部专业。可以说,这次调查无论是从系部的分布、专业的种类等都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
在调查者的对象中,男生占56.4%,女生占43.6%,这一性别比例与我院的男女比例基本相符。
在家庭来源上来自城镇的占37.1%;来自大中城市的占24.4%;来自农村的占38.5%。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年级分布情况如下:本科一年级占35.2%;二年级占总人数的23.2%;三年级占21.7%;四年级占19.9%。
这次调查中有一项关于“上网频率”的一项调查,有76.3%表示自己经常上网;有15%表示自己偶尔上网;有8.2%表示有时上网;仅有0.4%表示从没有上网。高达99.5%的受访者认为曾上网,其中76.3%表示经常上网,而仅有0.4%表示没有上网的经历,可见,结果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这就反映出出网络对于大学生影响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2、我院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
对我院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研究的前提必须先调查我院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本文首先就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专门进行了调查,设置了20个相关的问题。在对“你购买了电脑,是什么时候购买的?”这个问题的回答,28.2%选择“高中时期”;30.7%选择“大学入学前”;40.8%选择“大学期间”;0.3%选择“没有”;结果显示,在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的同学都会选择购买电脑,而且在大学期间购买电脑的比例高于高中期间。
而对于网龄的调查通过 “您的网龄是多长时间?”这个问题进行,0.02%选择“半年以下”;10.3%选择“1-2年”;56.4%选择“2至5年”;23.5%选择“5年以上”;9.78%选择“10年以上”。在受调查者中,网龄的年限甚至有超过十年以上的,这表明电脑已经越来越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同时也表明,网络素养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从大学才开始的。
而对“你买电脑的目的是什么?(可以多选)”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68.9%选择“学习需要”;73.4%选择“交流需要”;46.5%选择“为了娱乐”;23.1%选择“模仿别人”;76.8%选择“丰富生活”;结果显示购买了电脑的学生都比较认同购买电脑的目的不仅是在于学习、交往等需要,也有娱乐和丰富生活等需要,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电脑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单一的功能,而是综合的功能。
接下来是对大学生上网时间和网龄的情况的调查,首先是对大学生宿舍上网情况的调查,对“你们宿舍可以随时上网吗?”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29.3%选择“随时可以”;26.8%选择“一般可以”;30.7%选择“有时间限制”;13.1%选择“没有任何限制”。而关于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长度的调查,14.8%选择“五个小时以上”;26.9%选择“三小时至五小时”;40.7%选择 “一小时至三小时”;17.6%选择“一小时之内”。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人集中在“一小时至三小时”,但是不可否认,还有部分学生每天上网时间的长度是在“五个小时以上”。对“你怎样评价您上网的时间?”调查结果如下:15.8%选择“太少”;39.5%选择“适中”;25.6%选择“太多”;19.1%选择“不清楚”。而对“上网时,实际上网时间超过您预计时间的情况是怎样的?”的回答,35.6%选择“非常普遍”;27.9%选择“比较普遍”;20.1%选择“一般”;11.5%选择“比较少见”,4.9%选择“从未出现”。相当部分的学生承认实际上网的时间超出自己的计划时间,这表明网络的诱惑性,同时也表明学生本身要培养网络的自律性。
接下来是对大学生上网目的调查,首先是“您上网时有明确的目的吗?”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12.8%选择“完全没有”;25.8%选择“基本没有”;26.7%选择“大多数情况有”;20.1%选择“基本都有”;14.6%选择“每次都有”;对于“您上网花费时间最多的内容是什么?”,30.8%选择“浏览新闻”;23.7%选择“交友聊天”16.8%选择“收发邮件”;16.9%选择“游戏娱乐”;14.2%选择“学习知识”;14.4%选择“网上购物”。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也表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功能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单一方面的。 而对“您认为网络对您的学习、生活的作用和意义?”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45.7%选择“对自己学习生活十分重要,帮助很大,离不开”;39.8%选择“有帮助,有些离不开”;0.03%选择“网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14.47%选择“上网消遣耽搁了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视力下降”。
我院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大部分的大学生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但是不可否认,一部分的大学生纯粹把网络作为娱乐和的游戏的工具。这就会比较容易导致大学生沉迷网络,甚至逃避现实世界,或者沉迷虚拟世界,而逃离现实社会和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正视网络的客观存在,同时要对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采取引导和教育。
3、我院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的调查。
对我院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网络基本技能素养、网络信息素养以及网络道德素养以及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意愿的调查。
第一、我院大学生网络基本技能素养的情况调查。
我院大学生网络基本技能素养的调查主要通过7个问题展开,对“您对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这一问题的回答,33.7%选择“熟练掌握”;37.8%选择“基本掌握”;26.9%选择“懂一些常用知识”;1.6%选择“不懂”;而具体到对哪种电脑软件的熟练程度,“您能熟练操作的软件有如下哪些?(可多选)”,65.7%选择“Word”;36.9%选择“Excel”;46.8%选择“PPT”;23.8%选择“PS”;56.9%选择“Internet”;19.8%选择“其他”。接下来是对维护网络安全技能的调查,对于“您是否知道如何保护电脑安全,预防网络病毒或攻击?”这个问题,29.5%选择“非常清楚”;43.4%选择“比较清楚”;20.3%选择“不清楚”;6.8%选择“完全不知道”;接下来是对网络基本使用技能的调查,在对“您是否尝试使用网络购物、缴费、交易、租赁等社会服务功能?”这个问题的调查时,39.8%选择“经常”;28.9%选择“偶尔”; 5.7%选择“从没使用”;20.4%选择“准备尝试”;5.2%选择“网络不安全,不打算尝试”。对使用数字图书馆即网络数据库使用技能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可以多选),56.4%选择“中国学术期刊”;49.5%选择“维普中文科技期刊”;53.2%选择“超星电子图书”;47.8%选择“万方数据库”;38.9%选择“外国学术期刊网”;0.002%选择“没用过”;20.9%选择“其他”;而对于综合运用网络的基本技能通过“当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除了找老师家长同学朋友解决外,您还利用如下哪个方式进行(可以多选)?”19.8 %选择“查阅书本报刊”;38.9%选择“论坛上发帖子”;49.6%选择“用搜索引擎搜索网络信息”;34.2%选择“数字图书馆里查找答案”;35.1%选择“找网友帮忙”;23.7%选择“给专家发邮件”。
对我院大学生网络基本技能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的网络基本技能是具备的,即能基本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网络的基本技能,进行最为基本的操作,能满足自身的学习、娱乐、交流和沟通。
第二、我院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情况的调查
对我院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情况的调查主要通过如下6个问题展开,首先是关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理性思维的基本情况的调查,在对“对于所接受的网络媒体的报道信息是否会产生质疑,主动作进一步分析,思考?” 30.6%选择“经常思考”;23.8%选择“偶尔思考”;25.7%选择“很少思考”;19.9%选择“从不思考”。而对于“对于一则重大新闻信息,你是否会思考它的潜在信息和社会意义?”这个问题的回答,22.6%选择“经常思考”;29.8%选择“偶尔思考”;28.7%选择“很少思考”;19.9%选择“从不思考”。对学生参加网络论坛的情况调查,就“您参加网络论坛的情况是怎样的?”一题的调查,38.9%选择“经常参加”;28.3%选择“偶尔参加”;26.7%选择“仅仅浏览论坛信息”;5.9%选择“从不参加”。而对于博客、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通过“你是否经常通过论坛、博客、QQ空闻、微博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个问题展开,39.8%选择“经常参加”;29.8%选择“偶尔参加”;27.7%选择“仅仅浏览他人信息”;2.9%选择“从不参加”。接下来是对网上谣言及网络攻击情况的调查,在对“你对网上散布谣言或是假消息的看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22.6%选择“坚决反对”;29.8%选择“基本反对”;9.9%选择“基本同意”;12.9%选择“完全同意”;24.8%选择“无所谓”。
我院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取的信息的渠道很广、获取的信息量很大,但是还存在着如下方面的不足:一是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够。我院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周旋,获取的信息多而杂,但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和内化的能力不强。 二是把握信息知识意义的素养不高;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未经证实的、伪科学的、庸俗的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比比皆是,但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在网络的种种诱惑面前,部分受调查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信息免疫力,缺乏鉴别真假信息的能力;这表明要注重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第三、我院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情况的调查。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网民缺少了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的约束,容易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确立网络伦理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是所有网民应该具备的网络素质。我们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调查通过5个不同方面的内容展开,分别是对网络淫秽色情的态度、对黑客的态度、网络污言秽语的态度以及网络交往的道德遵守等四个方面展开。首先的对网络淫秽色情这个网友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的重要一个方面,对大学生关于网络淫秽色情的态度调查主要通过2个问题展开,首先是“你对色情网站持怎样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12.6%选择“支持”;29.8%选择“坚决反对”;38.9%选择“无所谓”;18.7%选择“不知道”。而对“你认为浏览不健康网站是不是道德败坏?”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24.1%选择“跟道德无关”;25.4%选择“是道德败坏”;36.7%选择“与己无关”;13.8%选择“不知道”。接下来是对“熊猫烧香”等网络病毒制造者态度的调查,19.8%选择“崇拜”;19.6%选择“羡慕”;29.7%选择“厌恶”;30.9%选择“可憎”。而对网络语言网上污言秽语的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16.4%选择“支持”;28.7%选择“反对”;38.6%选择“无所谓”;16.3%选择“不知道”。最后是对“您认为网络交往中是否应该遵守现实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和伦理?”这个问题的调查,23.6%选择“完全应该”;24.5%选择“应该”;20.3%选择“无所谓”;14.2%选择“不应该”;17.4%选择 “完全没有必要”。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大部分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还是较为积极的、正面的,但是不可否认,部分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着偏差和缺失,例如,对网络淫秽色情态度的调查,高达38.9%的受访者对网络淫秽色情持无所谓的态度,而对网络黑客态度的调查,高达39.4%的受访者对此表示肯定。这些都表明我们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认知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需要引起我们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第四,我院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意愿的情况调查。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意愿调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也预示着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走向。因此,本文特别进行了我院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意愿的情况调查。首先是对“您希望通过哪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这个问题进行,结果如下:24.4%选择“学校教育”;20.2%选择“网络教育”;10.2%选择“自学”;11.3%选择“家庭教育”;33.9%选择“四者结合”。接下来是对“大学生计算机课程教育是否应该包含网络素养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38.3%选择“应该包含”;24.1%选择“不应该包含”;27.5%选择说 “不清楚”;10.1%选择“不知道”。为对于“你认为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程能否达到提高网络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32.6%选择“可以达到”;18.9%选择“不能达到”;27.8%选择“有点影响”;20.7%选择“说不清楚”。最后是对“你对开设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程的看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调查,39.6%选择“很有必要,应在全体大学生中开设”;16.8%选择“没有什么必要,意义不大”;18.4%选择“不清楚”;25.2%选择“无所谓”。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意愿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表示出对网络素养教育的肯定,甚至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全体大学生开始网络素养教育,这是我们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良好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我们对于网络素养教育一直没有得到理性科学的重视,因此,部分大学生还是对网络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持一定怀疑的态度。
四、提升我院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和思考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提高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认识。
网络素养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大学生没有必要的网络素养,必定很容易在网络面前迷失自己。所以,我们要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素养意识和网络素养教育观念的树立才是成功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具有健康的积极的网络素养和正确网络使用能力的关键。对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对网络素养教育的认知度,要真正重视网络素养教育,将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并通过相关宣传和推广活动让人们了解网络素养、认识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懂得网络素养教育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教育部应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将网络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将网络素养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评价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网络素养教育的主阵地。
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目前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网络道德文明意识以及对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融入“两课”的教学之中,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析、解读能力,以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和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从而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素养的形成。
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因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所作所为。首先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科学地分析、解读网络信息的能力,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确立科学的网络世界观。其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能够分辨网络上敌对势力以及民族分裂主义的反动言论和恶意颠覆,培养较高的政治觉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网络文明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容里融入信息批判能力、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在“两课”教学中加入网络道德观念、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或者单独设置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教育大学生把握网络及其信息的特性,让他们学会分辨和处理网络色情信息及垃圾信息,从而增强大学生面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并自觉传递和创造健康、文明的信息。
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育的轨道是网络素养教育开始普及的标志,也是网络素养教育收到理想效果的保证。因此,高校通过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可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犯罪行为的认识和了解,深刻领悟网络不良习性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消极负面的影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构建健康的文化氛围,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
校园网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社会,校园网为大学生的网络生存提供了一片成长的净土,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培育良好的网络素养,必将提高大学生当前乃至以后的网络社会生存能力。因此要加强高校校园网及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使之成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加强校园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同学,使校园网成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网络素养的平台。让校园网成为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弘扬民族优秀文明的中流砥柱。让校园网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好助手,成为大学生们热爱和守望的精神家园。通过网上教育和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网络反动及强势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能力,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追求。大力宣传互联网中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法律规范,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法律意识。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但要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人齐心协力,勇于实践,才能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走向深入,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刘修敏.网络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 瞿旭晟,张志安.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亟待实施[J].解放日报,2006.
[4] 陈泳.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 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J].家庭教育,2002(11).
[6] 明子丹.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导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