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作业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语文作业,以体现作业设计的理念和原则,达成语文作业的目标和任务,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个人点滴体会。
一、作业形式力求兴趣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再难的作业学生都愿意去尝试。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传统作业往往是把这篇课文进行缩写,学生想着缩写嘛,越简单越好,常常就把主要内容丢了。其实,学生对智勇双全的雨来非常喜欢,为了指导学生把握住缩写的关键,可由单纯的缩写改成由画连环画的形式完成作业,并且鼓励他们合作完成:一人画画,一人配文字,一人上颜色。因为连环画的文字不能过多,学生只能挑主要内容来写,这样既完成了缩写的教学任务,学生又掌握了缩写的要领,作业交上来是一份图文并茂的连环画,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促使学生学会提炼语言,使语文作业渗透了美术知识,做到学科之间的融合,同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又学到了与他人合作的经验,学习方法与知识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学习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作业形式尽量生活化
传统的课外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学生讨厌做作业,原因就在于作业训练都是脱离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的生活空间,都是的“死”语文,内容单一、空洞、死板。作业设计要尽量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只有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战感,如学习《三味书屋》后,可要求学生到附近的名人故居、旧地参观,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一篇文章,或确定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也可写一份旅游计划或向老师、家长提交一份申请,或询问去过此地的人,或阅读一篇描写相关景色的文章,问一次路或做一次景点小导游,然后写一篇小作文或向其他同学作一次汇报等,这样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社会生活,获取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三、作业形式争取活动化
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较强的表现欲,好奇、好动、争强、好胜,对于一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因势利导,设计让学生进行表演等活动,如学过《小马过河》后,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想象和适当改编,配动作、表情,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这一特定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对作业的体验和对作业材料进行积极的智力加工,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完《妈妈的爱》可布置学生动动手做一份小礼物送给父亲或母亲,并说一句祝福的话.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形成学习能力,发展个性。
四、作业创造探索化
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课外作业可围绕某一专题,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调查研究,利用课外书、电视、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试做探索研究。如在学完《纸奶奶的生日》后,引导学生分工收集四大发明的来历,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形式不一而足,内容千姿百态,效果令人振奋,这样学生时刻处于“大语文”的学习状态,视界得到了有效的开拓,信息处理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一番真刀真枪的研究、调查、分析和论证,学生的系统思维得到了有效锻炼,热爱文化、热爱搜集的朴素情感在无声无息的探索中得到了升华。
五、课外作业评价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业评价基本上采用“对”与“错” 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作业是反馈教师教学效果、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这些单一的方式走出来,运用以鼓励为主的灵活多样评价方式,只给对的打“√”,错的不打“х”,而是在写一些具体的表扬性的评语后再指出应改正之处,如:“你写的字很漂亮,让人赏心悦目,但错别字多了点”或者是“你的日记开头开得很好,要是内容充实点就更好了”等,评语不需多,一两句就够学生高兴的.或用有趣的图案评价,作业一般的用一个严肃的脸谱,写得好的用一个微笑的脸谱,写得很好的作业则用开怀大笑的脸谱,而写的差的则用一个哭泣的脸谱等等,关键在于通过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要使学生对课外作业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战感,将作业改进为自己选择性作业、自己设计性作业、活动渗透性作业、探究创造性作业、学生互动性作业等多种形式,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减少机械性的单纯以积累知识为目的的作业分量,把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单位时间的作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