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 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1631);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A类项目(JAS151376);福建省2016年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
摘 要:产教融合对区域高校转型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市场急需应用型人才、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建立融和共羸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创新高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夯实“开放化、集群化、生态性、创新性”专业集群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合校企混编团队,实践双师队伍建设新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最后给出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的思考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1、前言
推动学科专业战略性调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更应主动适应转型发展,探索更有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国内外的高校建设发展历史过程中,对促进高校专业建设、行业人才输出、行业技术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客观上要求高校进一步遵循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对学校体制、管理制度、专业建设、科研拓展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转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动引导部分区域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明确加强部分区域本科高校校企融合、校企合作,加快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2、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1建立融和共羸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
建立了良好的校地关系。地方高校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立足地方,构建与地方政府融合共赢的新型关系。学校在多年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融和共赢的校地关系,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2创新高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夯实“开放化、集群化、生态性、创新性”专业集群的建设
地方高校转型,必须首先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而最终实现地方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必然需要全方位促进高校开放化、集群化、生态性、创新性专业集群的建设。
2.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3.1结合学校及区域行业特点,校企共建专业,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在专业教学上,学校团队实施公共课和基础课以及基础技术课教学;企业派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上,企业负责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及培养;在实习及就业环节,企业搭建就业资源池,为学生提供1对1的就业推荐及服务;同时实现校企教学双轨制和发展双轨制。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构建本专业群“双体系+双主体+双课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娴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社会适应性较强,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以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为核心,校企联合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大一开设各类通识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上,重点植入职业素养课程、行业企业认知相关课程,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即尝试接触行业、企业,入学之际即开始“准职业人”培养。基于学院的定位,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专业链与区域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行业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行业生产过程对接,培养适合目前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将ICT行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作为切入点,以学校ICT科技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真实的通信全程全网平台,将中兴通讯先进的ICT技术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入实际教学中,培养能够服务于ICT行业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2.3.2积极推进校企融合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学生和学校(校企)的结合,基于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校企“共建、共教、共管”的管理思路,为最大限度地将课程体系与学生能力体系对接,将课程按照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应用技能课、实验实践课程、创业创新课程分类,以此重新定位通信工程本科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跑道——能力跑道搭建课程能力地图,即以课程能力构建通信工程课程教学三轴立体模型。同时,将工程师认证制度引入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重点参与的课程有职业素质课程(创新创业课程)、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等。同时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在线课程。
2.4组合校企混编团队,探索实践双师队伍建设新模式
打造双师型混编师资队伍,一是通过企业驻校工程师的带动,促进学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使得专任教师既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与企业技术骨干同层次对接;二是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结构的优化,团队中不仅有来自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体现专兼结合,还通过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互补互促,实现专兼融合,最终提高教学团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2.5创新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不仅以学校学生综合测评评定进行评定,同时结合企业KPI评价体系,以学分护照为载体,构建育人评价体系,量化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入党推优、企业培训和就业推荐等的主要依据。
3、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的思考
3.1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作用,形成三方合力
表象化、浅层次的校企融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对校企两个角色的要求,以地方高校转型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转型为背景,迫切需要对学校、企业、政府在区域价值链中进行重新定位,只有找到一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校、企、政互动融合机制,才能最终推动校企形成合力,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足够支撑。
政府要出台政策,加强引导。政府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主要职责包括分类管理、转型指导等,要通过权力下放、政策优惠、财政扶持等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在我们产教融合的实践中,需要政府出台系列引导、管理促进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
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转型。转型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涉及发展定位、治理结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法改革、评价方法等方面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敢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与企业、行业对接,深化产业融合,形成长效机制。
3.2围绕转型发展定位,形成校内合力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学校、二层单位、教师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能力课程分析,建设能力课程体系,搭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校内首先要形成合力,才能最终实现转型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目标。
4、结束语
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是培养产业所需应用型人才、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教融的长效机制。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要求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订和完善人才培方案、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要进一步深化产教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作用,形成三方合力,最终实现实现产教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黄远飞.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制度创新与启示——基于广州技工院校现代产业系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90-96.
[3]刘甲珉,徐占鹏.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服务外包专业建设“四融”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外包专业建设为例[J].职教论坛,2014,12:56-59.
[4] Pan W.X., Ost B. The impact of parental layoff on higher education investment.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14,42.
[5]王长文,徐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5.
[6] 杨天平.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