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人文素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人文素养

作 者:夏爽凯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阿奎利亚学校 231100)

摘   要: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学生们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密不可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扬学生个性,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对待不同的事物与事件,能有自己正确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引言
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人文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教学经验,对此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
人文素养要求尊重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独立意识和自由人格,并对个体与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
对于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给予深切的关注;内心感受明敏、丰富、细腻与独特,并能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
综合分析,我认为,人文素养主要指人类文明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深层次的内化结构,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染而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
人文素养的核心在于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像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做法
1.教师要提高自我人文素养,做学生的思想引领者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学生的思想引领者,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起关键作用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尽量使每个人都能在不同时段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学生能独立思考,有独特见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历史“明清帝国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时,班级学生都认为皇帝直接统辖六部,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可就有学生对朱元璋废除宰相有不同的看法,他阅读过《明朝那些事儿》,认为这和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有关。朱元璋从平民百姓至九五之尊,体会到平常百姓的苦难,他事事尽量亲力亲为,就是想让老百姓少受些剥削,过上好日子。听到这样不同的见解,我很高兴,及时鼓励其他学生,对于学习历史人物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多查查资料,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2.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本身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如果在教材中不注意发掘,那么教学就会落入旧模式。比如说,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忽视体现超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精神;过于强调历史知识体系,而忽视散落在其中的不同时代、不同过渡人物人性的闪光点;过于强调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忽视对人物内心的探求;过于强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忽视外来文化的贡献……这样,就无法让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宽容、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必须深挖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才能把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
3.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周课时的影响,再加上中考指挥棒,往往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一言堂。特别是九年级阶段,我见过很多教师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尽可能把各种知识点讲全面,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被强加灌输各种考点。虽说这种做法对历史应试教育颇有成效,却忽略了学生本身,无法了解到学生所思所想,甚至一些重大事件启示类的开放性题目,也开始变得死板起来。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近代化探索考试中,关于近代化探索的启示,学生千篇一律:“改革是强国之本,我们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探索创新……”这样是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因此,我近两年在课程教学上做了一些改进,一是课前设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能提前对课本知识有个大概了解;二是课中设计小活动,如辩论赛、竞猜、小小主持人等;三是课后进行综合实践。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能够亲身去体验、去动手、去阅读、去组织语言演讲等,每个人的长处都发挥了出来。例如在历史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进行一次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况,按照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采取学生个体或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对学习过程能自我设计和创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分工合作,当学生肩负一定责任和使命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调动,自主学习就有了动力。
4.采用多元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十多年前,当我刚刚从事教育行业的时候,评价学生往往都是以分数论英雄,只重视结果,忽略了过程评价。近年来,我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变化,采取纵向加横向比较,过程、结果并重评价。七年级伊始,我便给每个孩子建立档案袋,每次考试的成绩、课堂表现、活动表现都记录其中,并把班级和年级的数据也放在档案袋中,让学生既能把自己的前后表现纵向比较,也能和全班全校同学来个横向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此外,我还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家长评价的方式假以辅助,既突出学生个体自我,又防止迷失自我,陶醉在已有成就之中。多元评价实施以来,我重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设计针对学习历史感悟的问题,将认识化为意识,让学生在能力测试评价中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人文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历史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其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