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作 者:柏 毅 (贵州省福泉市教育局教研室 550599)

所谓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之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创造。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来看,兴趣是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有发展能力,才不至于对所学内容产生厌倦。那么如何培养出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近几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精心设计导语
导入语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程所说的话,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停留课前某一情境上拉回来。导入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语像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学生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因此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所以每上一节课,我都要根据所上的内容来设计导入语。例如我在讲授《理想》时,我这样设问:“同学们,理想是什么呢?理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是理想是有翅膀的,如果你认定了它,那么他就会带着你去实现的。”接着再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于是纷纷谈起了自己的理想,兴致非常高昂。又如我在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又感悟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呢!你在生活遇到过那些困难?你又是怎样做的,当你战胜困难时,你想过着其中包好含什么道理吗?”学生听完若有所思,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读课文。好的导语像磁铁,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他奋进。
二、设置“障碍”,激起争论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对问题的争论,能增加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推动一幕幕课堂活动的展开。在特定的场合下,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讲解《孔乙己》一文时,在结尾学生都想孔乙己的结局到底如何呢?教师可以故意得出结论:孔乙己已经死了。这时学生根据作者鲁迅文章所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而“大约的确”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此时,学生开始反驳老师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记忆不清的事情的猜测,不是确定一个事实,猜测的结果既可以真实发生,也可以没有发生。这就引起了学生对孔乙己结局的猜测,在争论过程进一步分析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更加强了学生对当时社会批判性的深入理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在赏析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时,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理解。如有的同学认为“直”字表明诗人王维正直不阿的人品,“圆”字则暗指当时社会官场上大多数人的圆滑世故,随即又有同学进一步指出大漠中的孤烟是形容王维的刚正使得他在当时颇受排挤,孤立无援却仍不改初衷的高贵节操;而长河里的落日则比喻腐朽势力们已是夕阳近黄昏了,预示了他们已经衰颓败落的结局。我大大地表扬了学生们能说出这些任何资料上都没有的新颖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应是一片知识甘泉流淌的园地与师生心灵交流的园地,是学生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实验田。教师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加强感情教育,诱导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写了五幅春景图,为读者展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在讲授此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让学生感受鸟语花香的美景,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就会被陶醉和感染,作品的主题很容易就被揭示。因为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作品中的情感被挖掘。该文内容决定了教学要有情感,教学若无情感,作品便索然无味。
又如,《背景》是朱自清的另一篇纪实散文。文章记叙了车站离别这一件小事,却展现了一个伟大的主题——父爱。文章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堪称佳作。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最深处,进入虚境状态,达到忘我境地,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被感染、被教育。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又会加深一步。
语文教学的特征和内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情感的运用。运用情感时,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才可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完成培养学生情感的任务,而对于讲说明文,教师应心气平正舒缓;讲议论文,教师又应随之或严肃、或振奋,应充分运用教学环境的情,使本来无味的气氛变得活跃而充满情感,达到以情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效果。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就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