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对国外近年来关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类型及特点;新近研究以及研究展望。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应该在此方面开展深入、本土化的研究。
[关键字] 父母元情绪理念;述评
一、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内涵
如果说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那么元情绪可以类比为有关情绪的情绪。高特曼(Gottman,1996)年认为元情绪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一套有组织的感受和认知。”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父母对孩童情绪表现所产生的一组情绪、行为、态度与理念等反应模式。
二、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类型
西方学者在Gottmen的研究基础上分别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将父母元情绪理念划分为不同维度。
根据对生气与悲伤等负面情绪的认知、感受和反应形态的个别差异特征,Gottman等(1996)运用访谈法了解父母对悲伤、愤怒的体验、情绪表达和控制的理念以及父母面对孩子的这些情绪的反应。根据情绪觉察和情绪教导两个维度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父母元情绪理念类型,即情绪教导和情绪摒除。
属于“情绪教导”型的父母有以下特征:
(1)能够觉察到自己和孩子细微的情感反应;
(2)将孩子的消极情绪作为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与教育孩子的机会;
(3)肯定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
(4)帮助孩子用正确的言语标记他们的情绪感受;
(5)和孩子一同解决引发负面情绪的问题。
此类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情绪非常敏感,尊重孩子的情绪,而且善于使用建设性的情绪情境。
相反,属于“情绪摒除”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感受也很敏感,但是在认知与反应上,则有不同的特点:
1. 认为负面情绪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尽快改变这些消极情绪;
2. 让孩子意识到消极情绪是不会持续的,情绪本身并不重要且不值得关注。
3.对孩子的负面情绪采取忽视及否定的方式,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帮助孩子处理情绪;
4. 对孩子的情绪缺乏深层的领会和洞察能力,要求孩子自己去克服问题;
5.并不认为情绪是有益的或亲近与训练的机会。
除了以上两种元情绪理念之外,Gottman和Katz在访谈中发现 “情绪失控”类型的父母。指经由一堆与情绪相关刺激物的同时影响而最终导致包括生气、害怕及悲伤等多种情绪的混合感受。Gottman认为在这种情绪泛滥情况下,个体对于自己的情绪调节会有种无能为力的失控感觉,并且可能会因为这种失控状况而伤害到人际互动关系,更认为它是预测夫妻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该类型父母的特点是:
(1)在调节情绪的强度时存在困难;
(2)报告经常情绪暴发并且很难克服;
(3)说明情绪是一个问题或者关注点,并且他们需要帮助处理情绪;
(4)认为情绪是危险的。
三、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相关研究
目前西方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儿童或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情绪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
1、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社会能力的影响
Gottman等人采用纵向研究方法,考察5—8岁儿童与母亲情绪理念对各种变量的影响,发现情绪教导元情绪理念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对自己情感的信任增加,更好地情绪调节,更加有效地问题解决技能相关。与他们的同伴相比,情绪训练过的儿童可能具有更高的自尊,更好的学业成绩,具有积极地同伴关系。
Daniel等人进行的母亲情绪风格与儿童社会适应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情绪摒除的父母元情绪理念和儿童行为控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2、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影响
Gottman等人研究表明父母情绪教导的元情绪理念通过抑制母亲对孩子的消极情绪的“贬损”(“育儿贬损”指在消极的亲子互动观察中,当孩子处于挫折情境时,父母表现出干涉、批评和嘲笑。)的养育方式并促进母亲积极的养育方式,孩子5岁时的父母教导型元情绪理念对8岁时孩子较好的情绪觉察和调节能力具有预测作用。
Denham等考察了自然状态下母子交往的过程,发现那些能够熟练地调节自己情绪的母亲,她们的孩子也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同伴的情绪和做出帮助行为。相比之下,长期消极的情绪交往可能会阻碍儿童的情绪发展。
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理解密切相关。情绪教导理念占主导的母亲,通常在家中表达积极情绪,对儿童情绪反应给予接纳、帮助和指导,从而促进儿童的情绪理解(Katz & Windecker-Nelson,2006)。有研究表明,母亲情绪教导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正相关,而与儿童多动、攻击行为及焦虑退缩行为负相关(Lunkenheimer 等,2007)。此外,新近研究表明,父母情绪教导与情绪摒除的元情绪理念均能预测儿童的情绪理解和调节能力,并通过情绪理解和调节能力间接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社会技能(Cunningham et al.,2009)。
3、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相关研究
Lynn Fainsilber Katz等研究了问题儿童与正常儿童的父母元情绪哲学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问题儿童的母亲比正常儿童的母亲对自己情绪的觉察以及对孩子的情绪训练都少于正常儿童的母亲。相反,当母亲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对孩子进行情绪训练时,儿童则显示出较少的消极的同伴互动。并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对母亲的元情绪理念和同伴交往具有调节作用。
Lynn Fainsilber Katz等研究了母亲元情绪理念与青少年抑郁,青少年一般适应以及亲子互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情绪教导的元情绪理念与较少的抑郁症,较高的适应水平,以及亲子互动中较少的不良互动和烦躁情感相关。还发现,那些高抑郁症状青少年的母亲比那些低抑郁症状青少年的母亲,更少地表现出接纳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些接纳自我情绪的母亲,其孩子的抑郁症状较少,外显问题较少。母亲的情绪教导与亲子互动中低频率的不良互动和烦躁情感相关。
四、研究展望
纵观国外的相关研究,关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国内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应该在研究手段、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被试大部分选择的是学前儿童,尤其是国内,针对学龄期儿童乃至青少年时期的研究开展得很少。
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发展结果的影响除了直接效应外,有可能通过其他变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例如情绪表达、家庭情绪氛围、儿童个性特点、儿童气质等。目前对第三变量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以后的研究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