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计生生育工作的重点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上来。本课题主要基于对贵州民族地区出生缺陷干预一级预防措施出发,研究针对贵州民族地区特点的政策、措施,从出生缺陷预防机制的行政干预措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工作、计生宣传等相关工作机制的建立,以期降低该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
[关键词] 民族地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干预机制
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时就存在各种身体结构、智力或代谢方面的异常。严重的出生缺陷可以导致流产、死胎、婴幼儿死亡或导致儿童患病和长期残疾。因此,出生缺陷是目前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高度关注生育的质量。
贵州省位于西南山区,是多民族聚居省,总面积176167平方公里,世居少数民族16个。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12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6.11%。本课题基于对贵州部分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探索民族地区建立针对出生缺陷的有效干预机制,即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明确向育龄人群提供出生缺陷预防的服务及医疗药品等的服务主体,执行、监督机构等,从行政干预、优质服务、医疗保障、社区工作、计生宣传等方面研究贵州民族地区人口出生缺陷干预机制。
本次调查历时一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毕节地区、遵义市的部分乡镇进行调查走访,采用问卷法、个案访谈法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对贵州部分民族地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进行调查。本次共计方法问卷410份,回收407份,其中有效问卷379份,问卷有效率为93.1%。
一、贵州省民族地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现状
贵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出生缺陷预防工作。贵州省有开阳、遵义、凯里等9个国家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县(市、区),覆盖全省9个市(州、地)。贵州省人口计生委加强对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的领导,不断对试点县(市、区)进行督促指导,确保项目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和目标任务的完成。2011年,贵州省省级财政安排1200万元出生缺陷干预工作补助费和200万元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专项经费,全部用于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
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涉及人数多。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5万人,占36.11%,其中外出省外的719万人口中,少数民族有326万人,占外出省外总人口的45.35%,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育龄人群在外出务工人口中比例较高。这个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使得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应向流动人口出生缺陷预防工作转化。与此同时,据笔者走访多处社区医院、村级卫生所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主动向该类机构咨询、接受出生缺陷干预的个人中,常住居民占绝对主体,鲜有流动人口主动要求获得此类服务。
二、调查数据研究
1、从经济收入看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较多。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贵州省特别是贵州的民族地区财政暂时无法实现向民族地区提供全面、免费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所有检查项目,部分检查项目只能依靠个人负担。在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个人主动选择率较低。在此次调查中数据显示贵州民族地区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对于孕产妇是否采取孕前检查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通过表1可以看出,一是民族地区人均月收入水平较低,重要集中在1000-2000元,3000元以上的仅占受访者中的12%,二是月均月收入较高者更愿意选择孕前检查。
表1 贵州部分民族地区选择孕前检查人群人均月收入分布情况
2、从医疗水平看
以医疗条件为例,全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全国最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2.8%,是西部平均水平的76.6%;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68人、执业医师数1.07人、注册护士数0.98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6%、58.9%、59.1%,是西部平均水平的67.1%、67.0%、70.1%。医疗卫生体系是防止出生缺陷,完成出生缺陷二级干预、三级干预的骨干力量。一方面,贵州目前的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制约了贵州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的发展速度。可见民社会生活需求增多的同时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要提升地区整体社会发展水平,前提是要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医疗费用较高且缺乏相应的出缺筛查经济补贴机制也制约着育龄人群对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积极性。
3、从民族文化影响及育龄人群受教育程度看
民族地区深受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尽管在信息时代受多元文化冲击,但多数民族地区仍保留诸多本民族生活方式。我国婚姻法规定女性结婚年龄不小于20周岁,男性不小于22周岁。既保护了男女双方在结婚时在心理上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和识别能力,在生理上具有孕育下一代的能力和条件。但是,经过笔者调查发现,在贵州部分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下,低龄婚姻甚至无证婚姻仍然存在。
本次调查访问过程中受访的多名医生表示,当前育龄妇女对于孕前检查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城镇由于农村,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收入越稳定、年龄越大的育龄人群重视程度越高。在欠发达地区很少有育龄人群会主动要求在怀孕前进行相关的孕前检查,除非平时就有身体不适的人,或有过失败的孕育经历,在怀孕前才会考虑做一些针对性检查。经过调查走访发现,在民族地区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孕中筛查、住院分娩率均低于城镇。有经济因素,也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表2显示,在问卷调查中表示已经选择及会选择孕前检查的256位受访者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高达79.2%。笔者认为,育龄人群受教育程度已成为影响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2 选择孕前检查的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
三、出生缺陷干预机制
1、依托计生优质服务提供出生缺陷一级预防
出生缺陷干预重点在产前,核心在于预防。近年来城乡婚前检查率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民族地区受传统文化、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自愿检查率则更低。笔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知道”婚前检查,但仅有不足三层的受访者在婚前接受过全套或部分优生优育婚前检查。笔者认为,从预防出生缺陷的角度出发,婚前孕前检查是第一道屏障也是社会成本最低的预防方式。一级预防措施,是指在婚前、孕前进行相关优生优育检查,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应将计生优质服务和出生缺陷干预相结合,由计生部门深入扎实工作,通过计生奖励、义务咨询、免费供药等方式在孕前向孕产妇提供出生缺陷干预服务。
2、深入民族地区提供医疗志愿服务
民族地区与城镇比较,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外出务工育龄人群比例高、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较为滞后。深入民族地区提供医疗志愿服务是实现出生缺陷一级预防重要方式。大部分民族地区尚处于经济发展滞后状态,医疗志愿服务要形成机制、落实制度,组织卫生医疗、计划生育、志愿组织等深入民族地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药品物资、计生指导等。除卫生、民政部门提供的服务外,也应大量培育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出生缺陷的预防机制中来。
3、多渠道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宣传教育工作
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医疗卫生措施介入是核心,预防知识的宣传普及是关键。向民族地区育龄人口宣传普及正确的两性知识、出生缺陷预防知识等,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婚育新风。针对民族地区人口生活习惯和特点,在民族节日、赶场日等人群易于聚集的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活动,普及国家对于出生缺陷预防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发放免费出生缺陷防止药物并指导育龄人群正确使用,并通过计生部门、社区、村委会、社区医院、村卫生所等基层单位深入育龄人群家庭将服务送到群众手中,力争全面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深入推动民族地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开展。
[作者简介] 胡晓(1982.3-),女,汉族,贵州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从事人口社会学、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
本文系贵州大学人文社科资助青年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qn200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