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都是大学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和方式。但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往往只注重探讨美育的优点和长处,而忽视了美育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最终导致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效化和边缘化。本文将在全面分析美育优缺点的基础上,力求找到一条让两者融合共生的新的教育方式,以便为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提供帮助。
[关键词] 美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互补 融合共生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它以审美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情趣、审美情操为宗旨,以促进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其往往具有形象性、感官性、共享性、趣味性、超越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特点是:理性化、世俗化、思想性和明确的政治道德性。两者相杂相济,殊途同归,既有融合的必要,也有融合的可能。
一、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性分析
(一)审美本身的多元性和无边界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道德支撑和价值引导。
美育是指人们通过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来实现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升华,即通过美来实现对人的教化。但一方面因为日益多元化的现实和审美本身的主观性,决定了当今社会对于什么是“美”以及评价美的“合式”必然难以出现,甚至可能由于中国日益强大的“非主流”和解构文化的兴起,导致对美丑的评判出现“倒悬”。而没有对何谓“美”的普遍的共同认知,要通过美育来实现大规模的育人目标就变得极为困难;另一方面,因为美本身具有无限性、无边界性,其所传递的价值往往不具备系统性、直接性和明确性。正如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说“没有文化模式,即有意义的符号组织系统的指引,人的行为就不可控制,就将是一堆无效行为和狂暴情感的混杂物,她的经验也是模糊不清的”[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所以学生通过审美能获得多少认知的积累、多少积极的内心体验和带来多少心灵的触碰要看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生活体验。而由于一直以来活在巨大的应试压力之下,中国学生的审美能力往往又是比较缺乏的,因此在大学开展美育其效果必然会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和不可预期性。这样一种单一的审美教育也必然难以实现促进每个人发展的基本目标。
相对于美育传递价值、道德的非系统性和非显性性,思想政治教育却传递着更明确的是非善恶标准、有着更为明确的道德责任要求。它会通过明确的主流价值、核心价值和积极价值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应坚守什么、放弃什么,崇尚什么、鄙视什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行为的边界和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学生的审美提供道德方向,避免审美本身的混乱和扭曲,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美育的“无用之用”。所以有效的美育绝不能仅是形式上的美的鉴赏和体验,它必然要包含善的审美意旨,必然要以社会关怀和道德精神为基本诉求。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点,孔子说“里仁为美”,孟子说“充实之谓美”, 王国维先生说“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孔子之学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6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无耻之徒不可能同时又去喜爱狄更斯”[ 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57页]。因此,大学美育要实现其目的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和介入。
(二)审美的感性化、感官化特征。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理性依托。
美育常被称为感性教育,就在于它往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实现人的感知愉悦和情感宣泄。往往具有非理智型的特点。但由于情感和快感的激发有时可能会跨越边界,从而让人的情感肆意放纵、无所节制。没有节制的情感和快感很容易让学生沉溺其中,而对一切的逻辑思考、理性分析缺乏耐心和兴趣,破坏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生活态度。“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者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此大乱之道也”[ 荀子:《礼记·乐记》]。正是看到美育的这一可能不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另人行妨”[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而柏拉图也认为“你心里要有把握,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如果你让步,准许甘言蜜语的抒情诗或史诗进来,你的国家的皇帝就是快感和痛感;而不是法律和古今公认的最好的道理了。”[ 柏拉图:《理想国》第十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1页]正所谓“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望道则惑而不乐”[ 荀子:《礼记·乐记》]。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可以把理性精神和节制态度融入美育的基本方式,以使美育能够让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以理性为基本精神内涵、以培养学生节制性道德为基本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一旦融合,就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达致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实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完善人格,从而让学生执中不偏,实现自身品质、心理和行为的中正和谐。
(三)美育的情感性和趣味性,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情感内涵和趣味心灵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明确的道德目标,理性的分析精神以及对现实的关照,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的实效性却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递国家、社会和群体的期待和要求,其方式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灌输。特别是当前的一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时候依然像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是想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而不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份子的责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会忽略学生主体的感受和需求,这导致其过于枯燥、呆板和艰涩,很难触动学生的情感以及激发学生活泼泼的精神,从而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接受和亲近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动力。而没有学生情感上的接受,没有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渴求,一切理性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培育都将难以实现。就像布朗宁在他的诗作《再说一句话》的扉页上所说:“我的心寄托在什么地方,我的脑也就寄托在那里”,“人类如果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不特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德亦必流为下品。严密说起,纯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纯任理智的人纵然也说道德,可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道德,而不是问心的道德。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而美育的功能就是怡情养性,培养趣味,从而使学生渴求亲近、主动亲近知识。“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教育大辞书?美育》,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326页]“科学愈昌明,宗教愈没落,物质愈发达,感情愈衰颓,人类与人类一天天隔膜起来,而相互残杀。……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情感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14页]”。因此,美育的介入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情感的内涵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这两者中间,乐更是根本的,没有和谐做基础的秩序就成了呆板形式,没有灵魂的躯壳。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一个人的修养到这个境界,就不会有疵可指了。讲到究竟,德育须从美育做起。道德必由真性情的流露,美育怡情养性,使性情的和谐流露为行为的端正,是从根本上做起。唯有这种修养的结果,善与美才能一致。”[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九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四)美育的直观性和超越性。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整体认知和超越精神
1、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往往是从概念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推理来达到传授知识和育人、化人的目的。但道德本身的体验性、直观性决定了其很难通过概念知识来教授。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评论的那样,从概念出发的哲学,虽庄严宏丽,但犹如“蜃楼海市,非吾人所可驻足者也”,马克思也曾指出“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式的教授法,很难实现培养学生纯粹高尚的道德这一目标;另一方面往往是从现实从发,通过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分析来验证理论和答疑解惑。这种偏重现实实用的方式,难免画地为牢,使得学生的思维难以广大周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容易出现碎片化的倾向,从而导致对世界和问题缺乏整体的认知和把握。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可以更好地提供直觉体验和整体把握的认知方式,以便弥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条化和片段化的不足。而以审美为手段的美育就有这一优点,“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103页]。这说明审美不仅是认识,更是一种体验。它直接通过体验来实现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完善人性、人格。因此,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弥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概念化、碎片化的不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实效性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因为整个社会和大学被功利性、实用性所驱使和笼罩。大家对不能直接提供技能和职业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足。就像席勒所说:“现在需要正支配一切,并使沉沦的人类屈服于它的暴虐的桎梏之下”[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3页]。而美育可以使人从有限的物质世界中超越出来,摆脱单纯的物欲和情欲,脱离低级趣味,使人进入“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56页]”的境界,从而在审美的世界里获得无限的心灵自由。“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属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地感受人的尊严[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51页]” “在权利的力量的国度里,人和人以力相遇,他的活动受到限制。在安于职守的伦理的国度中,人和人以法律的威严相对峙,他的意志受到束缚。在有文化教养的圈子里,在审美的国度中,人就只需以形象显现给别人,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相处。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因此,美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介入,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超越现实的物欲束缚,摆脱短视和焦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立人”之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共生的路径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各具优势,各有特点。但我们还需找到一条能够让两者融合共生的道路,这样才能把理论上的必须变成现实的可能,把理论上的互补变成现实的促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上将两者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实现一种新的效果。
(一)在理念上,应实现知识和价值的统一,“小逻辑”与“大逻辑”的统一,“真”“善”“美”的合一。
当前的大学教育往往只强调“政治正确”这一“小逻辑”,而忽略了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大逻辑”;只关注“逻辑推理”、理论本身是否正确这一“小逻辑”,而忽略了逻辑推理后的结果以及理论能否解释现实的“大逻辑”;只注意“知识”是否正确这一“小逻辑”,而忽略了知识能否触动学生情感这一“大逻辑”;只关注知识能否解释现实这一“小逻辑”, 而忽略了超越现实,引领现实的这一“大逻辑”;只关注是否符合学生现实需要、现实喜好这一“小逻辑”, 而忽略了知识能否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支撑和信仰这一“大逻辑”。即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与“信仰体系”,“知”、“情”、“意”,现实与未来,局部与整体,理性与感性还是割裂的。而要摆脱这种孤立和碎片的状态,我们需要在理念上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基本理念,即我们的教育要以培养同时具备“真”“善”“美”、同时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学生为目标。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才算真正融合了,育人过程中的“小逻辑”与“大逻辑”才能实现统一,教育的实效性才能进一步改善与提高。
(二)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吸收和融合美育的内容,从而摆脱自身呈现出的“孤岛效应”。
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局限于仅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知识、观点来解释一切人类现象和社会问题,不加批判、不加怀疑、不加发展的去“引经据典”,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绝对真理、永恒真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人类文明的对接不够,与其他领域和专业的对接不够,与现实和学生需要的对接不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分析模式和话语模式上的“孤岛效应”。这样的“孤岛效应”形成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就丧失了其最重要的生命力来源:开放、包容和解释现实,变得傲慢、僵化和自我封闭。从而很难为学生提供现实支撑和情感支撑,失去与人们日常生活对接的世俗精神,最终失去生命力和活力。而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广泛吸收美育的内容,由于审美本身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共享性,决定了它具有很好的跨学科性和文化性。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文化、其他专业、其他教育模式沟通的桥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内容上的一元性和孤立性,提高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学生的吸引力。
(三)在教育方式上,要做到直接灌输与间接激发,知识传授与直观体悟的融合。
一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直接灌输有余,间接激发不够,而美育却是激发引导有余,但直接的价值传递不足。从而导致学生要不觉得道德压抑和知识枯燥,要不就是虚无主义泛滥。因此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力尽力把欣赏美、体验美、追求美、信仰美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摆脱压抑和枯燥,又可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热情的审美过程中获取明确的价值和道德要求,从而避免压抑对学生求知热情的伤害以及无意义、无追求对学生人生和人格的伤害;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知识传授本身的碎片化以及直观体悟本身的非理性化,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追求知识传授和直观体悟的统一。让学生一方面通过具体的知识传授去深入理性的分析问题和现象,一方面通过直观体悟的培养,来整体性的把握世界与人生。只有实现了具体和整体的统一,学生才既不会情绪化也不会偏执化。因此,只有直接灌输和间接激发相融合,知识传授和直观体悟相统一,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3-300.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50-150.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06.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8-100,4000-4018.
[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0-50.
[6] 孙献华.论中国现代审美教育的“西化”问题[J].江苏高教,2012(4)
[作者简介] 金雪飞,男,1982年3月生人,讲师。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师,研究方向为本土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名称: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课题名称:美育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SZK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