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之本

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之本

作 者:邹广志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回里中心小学 265509)

二十一世纪,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努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而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已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建立机制,科学规划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进入的21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
拿教育来说,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可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又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近年来,领导班子坚持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明确职责规范,定期督导反馈,注重工作实效,从而保证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稳步推进。
二、健全制度,合理使用
有了规划,还要制度规范来保证。为此,学校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等方式,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各部门分别与教师签订信息设备使用安全责任书,每学期结束,校长对各部门信息使用、维护情况进行考核,而各部门分别对教师信息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这些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能很好的利用、使用起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后来,我校实现了班班通,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硬件配备上了,相应的制度也必须跟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我们制定了班班通奖惩制度、班班通教室使用制度、班班通教室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班班通维护保养制度、笔记本电脑应用管理规定、笔记本电脑使用考核标准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
三、全员参与,资源整合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每个校园,计算机辅助各学科的教学更显示出更大的优势。我校的老教师能熟悉地操作电脑,中青年骨干教师均能进行简单的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教学操作,班班通应用、QQ研讨广泛,实现了日常教学工作与研修的网上实时直通互动。同时,我们的网站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教师的电子备课、课件、学校卫生防疫、少先队工作动态等学校的平日工作只要上网站一浏览,便可知大概。学校实现“班班通”后,我们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探索和研究学科与课程整合,整合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外教育的各类资源,使“班班通”应用能更好的与各学科紧密结合,发挥远教工程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促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积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学校在考核、评优工作中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多数教师的课大多是自制课件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效。由此激发了全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利用率达到了95%。
教师在自制课件的同时注意与引进、购买、下载现成的正版的教育资源和开发资源相结合。如今学校拥有教师自制课件上百个。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整合教育资源,搞好二次培训,做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上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吸引人。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足的时期,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班子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外出学习与学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经常组织全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操作程序,掌握使用方法。我们分阶段进行了多媒体应用技术与课件培训。老教师,进行了简单的电脑操作技能和应用、班班通的应用技巧、QQ办公等培训,年轻教师进行了PowerPoint制作、flash动画制作、绘声绘影视频剪辑、狸窝下载等技能培训。目前,我校的老教师都能熟悉地操作电脑,中青年骨干教师均能进行简单的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教学操作,班班通应用、QQ研讨广泛,实现了日常教学工作与研修的网上实时直通互动。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电脑应用水平和电化教育水平,我们又要求全校教师人人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全体教师也尽可能多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各科教学工作,运用情况纳入年终综合考核。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校教师的电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五、创新研修模式,推动校本研修实效进行
为教所需,注重实效,随机切入的原则。我们之所以要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其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那么,改进教育教学中与新课改不相适应的教学实践,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成为我们校本研修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我校把“问题式”教研确定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主导方式。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达到研修为教学服务的目标。另外,在教师培训中,我们也是有的放矢,不盲目随从,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自全市开展“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以来,为让老师们适应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需要,加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理念学习,形成良好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我们相继开展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理论培训和“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模式培训等,同时结合区级的“达标、立标”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让老师们真正掌握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方式、方法。首先,选派骨干教师“走出去”,参加地市级新课程标准的培训,然后再对我校教师进行以校为本的强化培训提高,同时结合暑期远程培训,采用考试、听评课、征集案例等形式,加强对新课标的应用研究,并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
“要想跑得快,需要车头带”,在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对中层领导的研修学习与指导。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班子队伍的培训工作。通过例会讲座、专家讲座培训、组织现场比对会、交流观摩、镇外学习探索等形式,进一步完善班子队伍建设。近两年,我们在班子队伍中开展学习论坛活动,并利用例会时间进行交流研讨,做到带头学习理论,带头课题研究,带头上课、作专题讲座,同时,要抽时间多听课,指导课堂教学,指导青年教师,成为各学科的领头雁。
六、注重应用,讲求实效
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我们在启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时就明确提出“注重应用”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计算机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实践表明,这一切入点,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和能力,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我校的老师们还通过同伴互助、网络学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培训,全校教师几乎人人都能在课堂上,灵活操作电脑等硬件器材进行教学,几乎人人都掌握了远程资源的“全程搬用”、“部分应用”、“借鉴巧用”等应用方式。大部分教师能熟练地下载视频资源、课件和教案,并融合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中。 
现在,我校教学运行机制正在悄然有序地发生改变,如:传统的备课形式正在发生改变,教师们能摄取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颖,更富时代感,形式更生动活泼。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识。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也存在困惑和问题,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今后,我们将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明确目标”的工作原则,为把学校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学校而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