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涌现出了大量可喜的变化。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各级教育部门对规范办学越来越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下日新月异的教育,也越来越不适合当前的教学改革。所以,这就迫使每一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断思考、寻找新的出路。分析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不同,可以看出新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比传统教学模式的突出优势。
一、从教的方面来说
以往课堂上,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教师苦于自己整节课都在不停讲授,累得声嘶力竭,但学生却毫不领情,反而抱怨听得疲累不堪、索然无趣,甚至厌烦教师的喋喋不休。而在开展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以后,教师的“独唱”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与、教师起引导指挥作用的“大合唱”。看上去,教师不再整节课忙于讲授,工作负担似乎是比以往轻了,但实际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下的教师备课,不仅要从自己出发,备好教案,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从学生角度出发,备好学案。实现由“怎样教”转为现在的“怎样学”。学案上精选的习题,往往都是对学生来说是易错易混的题目,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利用这些优选习题,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上的精讲精练,实现了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二、从学的方面来看
在新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上,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积极动脑思考、抢着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无所事事、昏昏欲睡的少了。课堂本应是学生的,教师必须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主动、自觉的投入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应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而不要急于小组讨论,更不能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当然,对于一些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展开小组讨论、辩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学生们饶有兴趣的讨论中,一个个正确的观点,一条条理想的结论不断地被总结归纳出来。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生在课下积极地查阅各种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课堂上能主动的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见解,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互动中互帮互学,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身价值存在的重要性。在相互合作中不仅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在经历过程中体验了合作的价值,对自己的价值和潜能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现,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都有了一定提高。
三、从学案的使用来看
学案是在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没有的,它是伴随着新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而诞生的新生事物。怎样才能用好这个新生事物,使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同一份学案制作出来,由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必定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哪些问题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合作解决。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学生水平较高,知识积累丰富,眼界开阔,思维活跃,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就不宜过细,过细反而会束缚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这类学生准备的学案只需要提供必需的材料,适当点拨,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即可;而针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应将问题细化,一步一个小台阶,步步为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满足感,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从学习小组的建设看
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外,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学习。按照新课程标准,不再单方面地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只关注一个“结果”。同时也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情感态度,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精心设计的小组活动,恰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过程的不足。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互助作用,互助出知识、出能力,同时还要避免组内出现“小导师”、“小权威”。这就需要教师在小组的组员构成、平时的课堂调度上进行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例如,将每一个小组的课堂表现给予量化打分,每一月一评比,授予表现突出的小组种种荣誉称号,如“探索者”小组、“思考者”小组、“引导者”小组,等等。按照小组表现逐级递升,学期末总结时,在诸如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的评选中,按照各组不同的等级分别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总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有效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关心结果性目标外,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和方法,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人将沿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道路继续前行下去,为实现课堂的高质量、高效率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