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让小学生走进阅读空间1

如何让小学生走进阅读空间1

作 者:王庆林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中心小学校,四川 629005)

摘   要:阅读是学习之母,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如何让小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空间,去领会文本中作者的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笔者就从自己对小学生的理解出发,谈谈让小学生走进阅读空间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阅读活动;阅读技巧

前言
有人说平民成功的捷径是高考,而高考的重点是语文;语文的高分因素是阅读和写作。由此也可窥见阅读的重要性。小学生作为获取知识的一个初步阶段,抓好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后续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学者,笔者也认同这一说法。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教学中应该要落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走进阅读空间,在阅读的空间中畅想和遨游,也能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能力。
一、引导小学生走进阅读空间的价值分析
1.走进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提升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这也充分表明,引导小学生有效阅读,让学生走进阅读空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广大学生加强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欣赏,同时需要对文章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和评价。所以对阅读教学活动进行强化,让学生走进阅读,深度阅读,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中心,帮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刻的表达与理解。通过此种方式应该深刻认识到,对阅读教学进行强化可以对当前新课标要求进行更有效的满足和落实。
  2.走进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品味
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对学生审美情趣和今后鉴赏能力也将奠定十分坚实的基础。所以让学生走进阅读,要求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材作品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外文学的有效穿插,从而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在此种背景下的逐步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走进阅读,有效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合理和有效的开展文学作品欣赏,从而在此种背景下积极锻炼自身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确保广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3.走进阅读——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能力  
阅读教学,凭借词、句、段、篇,着重进行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阅读文件、报纸;教学活动中,需要阅读课文、资料;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阅读来加强理解和记忆。阅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阅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阅读可以使我们积累词汇,熟悉句型,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阅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重要形式。所以,简单来说,走进阅读,就是走进生活,也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语言输出的重要手段。
二、让小学生走进阅读空间的途径
1.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拾起书本
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不知不觉改变人,塑造人,当你置身于一个书香四溢的环境时,你的身上能不浸染书香吗?当老师在读书,同伴在读书,书籍在向自己招手、有人在诉说书籍的神奇时,你能不捧起书本吗?因此,我们要精心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捧起书本。对此,笔者有如下尝试:
首先,教师读书,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读书。学生对书籍的态度取决于教师对书籍的热爱程度,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他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读书,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首先要向学生展示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形象,老师每天早读、午读坐在班里静静地看书,当孩子们看见老师陶醉于书香时,她们对书籍会多了一份好奇,这种好奇会让孩子们向书籍靠近,一天、二天,安静的孩子多了;三天、四天看书的孩子多了;一个月、二个月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捧起一本书来。
其次,设置图书角。很多孩子其实是很爱看书的,可是如果他没有书籍可读,他的精力与兴趣必定转移到别的方向,因此,老师应该在班级里放置一个图书角,挑选一些优秀的图书摆放在书架上,让学生随手可拿、随手可阅,总会有那么一天,最不爱看书的孩子因为生病可能就随手拿了一本书,从此就被书籍吸引了。
最后,张贴名言、海报。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句读书名言或许能让一个不爱书的孩子也捧起一本书。因此,低年级老师应该在教室里张贴一些读书名言。比如,高尔基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比如培根的“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当孩子们读着这么生动有趣的名言时,对书籍就多了一份亲近,可能就会捧起一本书去体验读书的感受呢。
2.教给学生方法,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此张之洞也提出:“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要让学生快乐阅读,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方法,这样才能读有动力,读有收获,才能使阅读成为快乐的事。
首先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做标记。阅读要实现手眼耳心并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主动思考,及时做好标记。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用词巧妙、写得精彩的地方做好标记,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实现眼记、耳记、心记,才能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内化语言,积累素材,及时补充到自己的材料库中来,为口语水平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文章体裁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现行小语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在内容、体裁上做了精心安排,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分类的专业指导,让学生学会浏览与细读,真正掌握阅读方法,从而达到有效阅读。
3.为学生推荐好书,让学生会读一本好书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如教学《猴王出世》后,我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我向学生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书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4.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走进阅读空间
当教师把学生引领进阅读的大门后,为了让学生愿意长久地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还应该多开展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热爱书本。
比如,举行各种比赛。学生们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每天让孩子们把自己看的好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画一画书中的主人公形象,办一次“我心中的XX”绘画比赛,将书中的内容制成答题卡,让学生参与读书答题比赛,让学生们改编故事、续编故事、写读后感,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中一定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心底里也将渐渐滋生出对书籍的热爱。
又或者是评选读书之星。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定期评选“读书之星”在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去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每月在班级评选一次“读书之星”,获得“读书之星”称号的同学可以担任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同时还把名单公布在班级的黑板或班级网页上。
结束语
阅读是一种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让学生爱上阅读、走进阅读空间。学会深度阅读并不容易,它不会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健康的阅读氛围,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孩子自然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
参考文献
[1] 邱定平.让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感受美: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4):241.
[2] 田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9):106-106.
[3] 于明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5):69.
[4] 赵景瑞.优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透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
[5] 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