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作 者:赵永吉1 马姝昱1 朱艺晴1 (1.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赵永吉1   马姝昱1   朱艺晴1   马凯迪1   翟江海1

中图分类号:C93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通过联网可以借助多种媒介随时浏览海量信息。近些年,关于碎片化阅读的研究也持续增多,这一因技术发展而越发受到重视的阅读方式正在发挥着其未知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希望借此揭示碎片化阅读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改善学习效果。本研究共收回235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205份。笔者借助SPSS24.0及AMOS25.0等相关软件对回收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模型拟合度分析,证实了笔者所构建的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模型的有效性及科学性。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认知负荷;自我效能;学习效果;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在移动互联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现象更加明显。无论是等公交车时浏览新闻,还是休息间隙点开推送,都是碎片化阅读。可以说,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常性地进行碎片化阅读。近些年,关于碎片化阅读的研究持续增多,人们注意到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并且在继续蔓延。
王波岚在《碎片化阅读对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形成的影响研究》中对碎片化阅读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指出碎片化阅读客体对象为片段化文字、时间环境碎片化、载体为手机等电子产品;碎片化阅读具有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层次浅表化和阅读媒介科技化的典型特点。[1] 张丹丹认为,碎片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零散时间(如等人、等车的零散时问,较长的空闲时间),借助多种电子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获取零碎信息内容的方式。[2]阿尔文·托夫勒很早就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谈论到,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媒介碎片化。[3]
本研究在现有的碎片化阅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广义的碎片化阅读概念,并通过认知负荷理论,提出碎片化阅读影响学习者认知负荷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了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模型,揭示了碎片化阅读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学习效果改善策略。
2、构建碎片化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模型
研究初期,笔者发放了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初步掌握了大学生群体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基本情况。而后,笔者查阅、借鉴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以上调查结果,提炼出碎片化阅读的特性。经过专家的研究与建议,笔者最终将碎片化阅读的特性概括为:多样性、便利性及交互性。在后续研究与假设中,笔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三大特性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2.1 提出假设
H1a: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多样性利用得越好,认知负荷越低。
H1b: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多样性利用得越好,学习效果越好。
H2a: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便利性利用得越好,认知负荷越低。
H2b: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便利性利用得越好,学习效果越好。
H3a: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交互性利用得越好,认知负荷越低。
H3b: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交互性利用得越好,学习效果越好。
H4a: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有负向的影响作用。
H4b:认知负荷在碎片化阅读特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中起到中介作用。
H5a:自我效能的加强削弱了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的负向影响。
H5b:自我效能在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
2.2 构建模型
本研究在认知负荷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碎片化阅读的特性及影响认知负荷大小与学习效果好坏的因素构建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模型,如图2-1所示。
 
图2-1 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
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模型
在路径模型中,碎片化阅读的三大特性(多样性、便利性与交互性)通过影响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大小来影响其学习效果,即认知负荷在碎片化阅读特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中起到中介作用。自我效能在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同时,在模型中,碎片化阅读的三大特性还可不通过认知负荷的中介作用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3、实证分析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成熟量表的学习与借鉴,设计本研究所需量表,并形成初始问卷。对初始问卷进行预测试与调整,形成正式问卷。后对正式问卷进行发放、回收,利用SPSS24.0对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效度检验、信度检验等分析。样本数据检验合格后,利用AMOS25.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碎片化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认知负荷的中介作用、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等做出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对路径模型与相关研究假设进行修正与检验。
3.1 描述性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235份问卷,在进行人工筛选时,有10份问卷的填写时长远小于笔者所预估的正常答题所需时间,故将其剔除。在剩余问卷中,有20份问卷在“我____进行过碎片化阅读”一题中选择了“没有”,因此这20份问卷不在本次研究的范畴之内,亦将其剔除。最终,笔者筛选出的有效问卷数量为205份。
为了更好地了解被调查对象,现对有效问卷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1所示。
 表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3.2 信度及效度分析
本研究借助SPSS24.0计算有效问卷所获数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问卷信度分析。由结果可知,各维度总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8,说明有效问卷所获数据信度高。而各维度中各项被删除后的系数值也并没有明显提升,因此题项应全部保留,这进一步说明了有效问卷所获数据信度水平高。
本研究借助SPSS24.0计算有效问卷所获数据的KMO值并进行Bartlett球形度检验,以此分析问卷效度。由结果可知,KMO值为0.912,显著性为0.000,说明有效问卷所获数据效度较好。
3.3 整体模型拟合度分析
笔者利用AMOS25.0构建整体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如图3-1及表3-2所示。
 图3-1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
 
表3-2 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知,RMSEA<0.08,CMIN/DF<3,GFI、NFI、TLI及CFI的值均大于0.9,模型拟合度极好。
3.4 中介效应分析
考虑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如果变量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变量Y,则称变量M为中介变量。笔者利用AMOS25.0构建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路径分析,结果如图3-2及表3-3所示。
 
图3-2 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
 表3-3 路径分析结果
 
由上表可知,多样性、便利性及交互性均可对认知负荷进行显著负向预测,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06及-0.183,且显著性均小于0.05。同时,认知负荷也可对学习效果进行显著负向预测,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59,且显著性小于0.05。
综上所述,H1a、H2a、H3a、H4a及H4b得证,即: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多样性利用得越好,认知负荷越低(H1a);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便利性利用得越好,认知负荷越低(H2a);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交互性利用得越好,认知负荷越低(H3a);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有负向的影响作用(H4a);认知负荷在碎片化阅读特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中起到中介作用(H4b)。
3.5 直接效应分析
由表3-3可知,多样性、便利性及交互性均可直接对学习效果进行显著正向预测,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47、0.254及0.274,且显著性均小于0.05。
综上所述,H1b、H2b及H3b得证,即: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多样性利用得越好,学习效果越好(H1b);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便利性利用得越好,学习效果越好(H2b);学习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其交互性利用得越好,学习效果越好(H3b)。
3.6 调节效应分析
如果变量X与变量Y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则称M为调节变量。在本研究中,设:认知负荷为变量X,学习效果为变量Y,自我效能为变量M。笔者利用SPSS24.0对模Y=aX+bM+cXM+e做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4及表3-5所示。
 
表3-4 Y对X和M的回归分析
 
 
表3-5 Y对X、M和XM的回归分析
 
如上表所示,表3-5中Y的R2值显著高于表3-4中的对应值,由此说明,变量M的调节效应显著。表3-5中XM的标准化估计值为负,由此说明,变量M对变量X与变量Y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H5a与H5b得证,即:自我效能的加强削弱了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的负向影响(H5a);自我效能在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H5b)。
4、模型的解释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现对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模型作如下解释:
一、碎片化阅读的多样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碎片化阅读的多样性可以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者将碎片化阅读的多样性利用得越好其学习效果越好。
二、碎片化阅读的便利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碎片化阅读的便利性可以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者将碎片化阅读的便利性利用得越好其学习效果越好。
三、碎片化阅读的交互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碎片化阅读的交互性可以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者将碎片化阅读的交互性利用得越好其学习效果越好。
四、碎片化阅读的多样性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学习者将碎片化阅读的多样性利用得越好其认知负荷越低。
五、碎片化阅读的便利性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学习者将碎片化阅读的便利性利用得越好其认知负荷越低。
六、碎片化阅读的交互性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学习者将碎片化阅读的交互性利用得越好其认知负荷越低。
七、认知负荷的中介效应
认知负荷在碎片化阅读特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中起到中介作用,且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影响为负向的,即:认知负荷越大,学习效果越差。
八、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
自我效能在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且自我效能的加强削弱了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的负向影响,即:增强自我效能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改善。
5、结语
本研究构建了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路径模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为大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碎片化阅读以改善学习效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也为碎片化阅读平台如何完善平台建设提供了参考。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样本数据,后借助SPSS24.0、AMOS25.0及Excel等相关软件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主要包括: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及模型拟合度分析等。实证方案的合理设计与严谨实施保证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王波岚.碎片化阅读对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形成的影响研究[D].四川范大学,2013.
[2] 张丹丹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评价及其调查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6. 
[3]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新华出版社,1996(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