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西最大宽度1.2平方公里,人口1124万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而南,以沂、沭河为中心,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向南构成扇状冲积平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1.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9.6亿立方米。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五大类。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有84种,其中,白云岩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金刚石、石膏、石英砂岩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生物资源种类较多,有高等植物151科、1043种,主要农作物品种923个,动物约14纲1049种。在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中,生态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绿色
一、临沂市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近50年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农村引用农膜和电热丝等技术实现了大棚蔬菜的大规模种植,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砖瓦以及玻璃和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这其中乡镇企业作用功不可没,主要表现在:①振兴农村经济,促使农村劳动力结构非农业化,缩小城乡差别;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开辟了途径;③带来了小城镇的繁荣,也是乡村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④对环境保护有积极的作用。乡镇与城市联合建立企业与厂矿,疏散了一部分城市工业,大大减轻了城市的污染,为城市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临沂市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 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1)化肥污染。一是化肥流失加剧了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二是造成地下水污染,蔬菜、水果中硝酸盐残留超标;三是群众普遍存在轻农肥、重化肥的思想。过量施用化肥而忽视和减少有机肥的施用,会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微生物匮乏等土壤退化和生态恶化的问题。(2)农药污染。大部分农药进入了水体、土壤和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问题已经危及到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健康。(3)农膜污染。农膜的使用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但回收不完全和其本身难以分解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土壤污染,严重影响土壤的渗透性,污染耕地和地下水。(4)生活污染。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垃圾产生的数量增多,种类复杂,乱丢乱扔现象普遍。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致使垃圾污染成为危害农村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5)秸秆污染。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2.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1)污染行业多,“三废”排放量大。治理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使得很多企业逐渐向农村和城镇转移,随之而来的企业污染就很容易在乡间蔓延。此外,农村乡镇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三废”处理设施不健全,在生产中“跑、漏、滴”的现象十分严重。(2)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一些乡镇企业盲目布点,乱占耕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对周边地方的污染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不适宜种植无公害蔬菜。(3)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具有潜在性。乡镇企业规模小,“三废”排放量相对较小,分布比较分散,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一般暂时不够明显。其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活,也会给后来人的生活环境带来潜在性危机。
三、临沂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因地制宜创建新的生态农业,合理发展立体农业,建立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3种立体种植养殖模式:①农作物的间作轮作:麦—稻—稻。②粮肥轮作:绿肥—稻—稻。③果粮经济作物间作:梨树—玉米—果蔬。
2. 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强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环境安全监督,在重点区域组织农药残留指标和化肥流失状况的监测。认真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抓紧禁烧任务的落实,没有划定禁烧区的,要尽快划定禁烧区,报当地政府批准后实施;已划定禁烧区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夏秋收期间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设施。
3. 政府对乡镇企业的调控、监督。要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对无污染、少污染的项目制定倾斜政策,要从实际出发.优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食品、饲料工业和建材、建筑业和能源工业,对乡镇企业的管理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综合管理。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必须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还要加大农村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并充分调动当地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积极性,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运转机制。
5. 完善环保管理机构。一是加强环保人员的管理和提高环保队伍的业务素质;二是健全市、县、乡环保队伍,尽可能设立环境保护委员会;三是尽快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地方污染控制立法应尽快得到加强和改进;四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省际合作、市际合作,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条款,及时修改原有的己不适应变化后的一些法律条文。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消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立法空白。最后,加大环境执法监督的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四、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忽视生态保护,势必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保护生态环境 治理环境污染 建设美丽陕西[N]. 张道宏.陕西日报. 2013-06-05 (002).
[2]加快生态建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N]. 市政府办公厅.通辽日报. 2010-11-09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