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我市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继承了我国传统教学优良传统,又努力消除了其中部分不合理因素,全面体现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积极 的,行为是主动的,思维品质是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是最高的。而要达成这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则是必不可少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从小培养的过程,那么,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一个重要的培养阶段。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常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能有效地培 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改变陈旧的、枯燥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的目的。
通过近几年任教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导入-新 授-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书本教学内容、数量已经确定,课堂上教师以教为主,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多。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智力发 展还不成熟,新知识往往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来主动接受,而是被动的从老师那得到。虽然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有它一定的优势,但从今后的长远学习来看,很容易养 成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对话教学的方式,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他们发散思维,慢慢的自己获得需要掌握的知 识。
为更好的引入对话教学,我觉得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创造与学生间平等交流的环境,站在学生的高度与其交流,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
课间与自己学生的交流是一种很好拉近与学生间关系的方法,随着现代化技术逐步深入教育领域,现在我们的教室都会有多媒体,通过课余时间给学生放一些他们喜欢的动画片,站在他们的角度与其交流想法,或者走出教室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课上引导学生积极的与自己对话交流,在《湖南教育》2002 年第8 期刊有这样一个案例: “ 4”比“ 5”少多少。作者写道: 学完百分数后, 有这样一道题: 4比5少百分之几?
学生列式“(5- 4)÷5=20%”后, 有学生提出:“如果不问‘少百分之几’, 而问‘比5少多少’该如何解答? ”作者当时愣了一下, 很多学生也很迷茫。是啊,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4比5少多少, 看似很简单的问题, 其实并不简单。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经过一番议论,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甲生说: 5-4=l, 4 比5少1。这是两个数量直接比大小。乙生说: 4 比5 少20%。这是从百分比的角度说的。丙生说: 我发现4 比5 少多少, 既可以是少具体的数量, 也可以说少百分比或百分数。
在这个案例中的教师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否定或不予理睬, 而是真诚倾听, 并适时地把问题“抛”给学生,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而平等的对话。不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潜质。
2. 课堂上引进“小组学习”模式,激励学生相互“对话”
在小组学习中,师生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出问题情境,启动 对话。小组学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交流,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 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能力。
3. 正确引导学生提问
积极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自课程改革以来也得到了大力提倡和广泛采用。 现在教材一般是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从题目中找出信息,提出相关数学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开端, 而且在学生从事了一定的解题活动之后常常也会要求学生自己去编题。 另外,各种教材对于“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一用语的使用频度无疑也会使人印象深刻。当然, 在此我们也可看到某些简单化的做法甚至是形式主义的倾向,如将教学思想的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由“教师问、学生答”经由“学生问、教师答”最终演变成为“学生 问、教师帮、学生答”或是绝对地去肯定“学生所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有用的”, 等等。其实这就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样必然有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并可被看成“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一样,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教师 的培养与引导。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是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过程中日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论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 申继亮、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