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事实上, 就大学生就业心理而言, 一方面与大学生就业定位等宏观因素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的思维特征等自身因素存在着密切关联。为此,必须采取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克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创造就业机会, 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
关键词:高校;就业;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是一种结构性失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难找。如果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更好的调整好心理预期,那就能大大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造成不仅仅是社会因素单方面引起的,还包括其他各类因素的影响,譬如说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等。
目前的大学生心理有落差感。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就是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但事实上确不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大一刚入学之时就有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有走进高校,让学生自己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毕业之后的生活。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的做好准备,也提前让学生对社会有所了解。另外,多数学校还给学生安排了见习、实习、实训课程等。让学生充分的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了解到影响大学生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社会、家庭、个体差异等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教育界不断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于此议题的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已有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研究,相关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二是有关毕业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三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援助机制研究。目前,毕业生心理问题虽然不能成为各个职能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但随着就业岗位的日趋严峻,可以预测毕业生就业压力将不断增加,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会增多。
如何能在就业难问题持续攀升的时代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心理学角度考虑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种是继续学习深造,通过继续学习,来暂时逃避就业压力,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另一种是对毕业生实施外在的干预,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或加剧。提出有效的心理援助措施。
为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如果当今的大学生还沉迷于“天子骄子”的优越感,那么就业的“灾难”将会真正降临,因此,作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何转变就业观念,增加就业筹码,对自己的优点要继续保持、充分利挖掘。对自己的缺点,一要正视,二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以及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来完善自我,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的竞争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毕业生自己也应努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真正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这是解决或缓解就业心理问题的基本道理和根本道路。
二、学校、社会应努力做好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
学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的择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客观评价自己, 做到正视现实,决不能高不成低不就。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 开展创业创新理念教育, 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学校在关心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更好的展示所学专业技术,进一步消除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里障碍。
强化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就业指导,细致深入地做好大学生毕业生思想工作,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学校在学生中主要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教育、就业政策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教育学生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教育事业,树立为振兴家乡教育奉献青春的崇高理想;做到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择业技巧、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开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耐心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通过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和就业期望值,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合理定位职业
社会上的职业多种多样, 职业的性质多方面, 而职业的好坏是相对的。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心理。首先, 要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是建立在对社会需求、具体环境条件和个人能力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客观认识自己, 结合社会需求, 并作出综合分析、判断, 就能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其次, 立足社会需求。在确定职业意向时, 不要把个人的经济收入、名利地位放在首位,而应首先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和其对社会的贡献。
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研究”( 2012SZZX30)为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思政专项课题,本论文为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