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对文本的讲解与训练。教师用琐碎分析课文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用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忽视学生主体的积极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他们潜能的发展,这样必然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把个性化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一、让学生感受个性化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个性化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热闹而又繁华的地方。”教师富有激情和诱惑的语言魅力,巧妙地促进了学生与课文的有效对话,使学生一下子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与解读中去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品读北京的亮丽与辉煌,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学习《古井》的结尾:“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和讨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充分地表达出来。通过交流,他们理解了“陶冶”,懂得了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明白了要从古井身上吸取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人。在这其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和鉴别,给富有个性的解答予以赞赏,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三、让课外阅读走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以外,教师还应构建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让课外阅读不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成为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习惯。一方面,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四、通过模拟练笔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感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取模拟练笔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教材《慈母情深》时,我围绕“慈母情、儿女心”这一明一暗的线索展开阅读,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品析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辛劳、善良、慈祥及对儿女希望的坚守,同时结合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写写自己的母亲的事迹,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
赞可夫曾说:“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那么在学生阅读的原野上,个性的花蕾会绽满花枝,课堂教学教学亦能走向有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