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越来越发现,学生的状况层出不穷,学校的教师和家长等感到束手无策。令人很不安,仅选几例与大家交流
案例一
初四学生李延军,初四前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却在初四的下学期濒临崩溃。班主任、任课教师轮流施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与家长联手,都收效甚微。世界观正处于裂变时期,此时的他对外观世界都有自己的见解:读书有什么用?这种叛逆的思想充斥他的精神世界,需要强有力的指引着,但谁来做,怎么做?
案例二
无独有偶,我们班初四下学期,一男生言谈举止暴露的更叛逆,与之交流,对外界的评判尖刻而自私,叛径离道一点不为过。甚至说起他的妈妈都说她是个死人,身为人母的我,听了都觉得心寒,这是怎样的叛逆啊?此时的思想,对他今后的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不能不说是个坎,怎么办?
青少年的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相信每一个男孩子都能遇到 ,只是有的表现明显,有的表现隐秘罢了,毕竟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叛逆性最强的时期,如何关注这一时期的孩子,我陷入深思。
一、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实质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1、12—15、16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如上述的学生对学校或家长的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表现得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当学生有种种迹象的时候,他的特殊时期也就到了。
二、了解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另一方面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因而面对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有意无意的表现出回避、反感甚至背离行为。
(二)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像有些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
三、正确调节学生叛逆心理的几点想法
面对青少年的种种逆反行为,仅谈自己的浅见;
(一)让学生阅读,诱导他们的内因
叛逆严重的学生,既然束手无策,那就让他保留阅读的权利吧。重视阅读,阅读最大的快乐与神奇,不在于获得知识,而是在于当你拿起书本之后,带给自己人生的变化,能开启心灵与脑海中的创造、幻想与视野。当学子们能受惠于书中的任何人物、故事与角色的互动,酝酿出往后成长生命中的厚实养分,那阅读就真正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借着文字、文学与文化,认识并探索人性。
反观叛逆严重的学生,阅读的习惯没有养成,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毕竟真正决定学生未来的是他们自己,只有内因发生变化,才能展现他们精彩的一面。“只有心中有阳光,才能看到眼前的美景。”
没读过经典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人生中有时会有一些神奇的奇遇,阅读只是让我们发现这些机遇的诸多途径中的一个。老师要做的是指引他们去阅读。
(二)交流思想,疏通源流
面对学生的叛逆,身为教师要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化解学生心中的叛逆。
他们需要成人式的尊重。和他们交流是最重要的,以朋友的方式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信任你。但得慢慢来,不要直面他的叛逆,用微笑和协商,和他处理问题。进而才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面对案例二的男生,我没有对他进行说教,只是分析了他的现状,认可他现在的表现很正常,处于特殊时期的男孩子都这样,自认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强烈的自我意识使自己对别人的劝解不屑一顾,所以一定要用理智去克服它,克服的好,前途将无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社会需要的是能与大家和谐相处的人才。
简短的对话却使他对我刮目相看,纯交流式的谈话,学生会敞开心扉,愿意把自己的思想说出来,不必担心收到一大段“唠叨”的教育。只有学生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所以教师要忍住,不要随意指点江山,仅让自己作为一名听众即可。
多与学生交流,他们会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如果能在感情上与学生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学生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掉了。
(三)培养兴趣,净化自我
很羡慕电视剧中的情节:工作与休闲相辅相成。工作累了,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乐方式放松一下。看看我们周围,学生学校、家,两点一线,偶尔的玩耍也达不到放松的目的。谁关注过他们是怎么缓解自己的压力的?学校要遵守校规校纪,来不得半点越轨;家里也只会选择肥皂泡的电视剧,而孩子们过剩的体力始终得不到发泄。孩子的身心得不到畅快淋漓的宣泄,又怎能要求他们神清气爽,长此的弊端会是什么?
所以,培养孩子一种兴趣,让他们享受沉浸其中的快感,这何尝不是对他们杂乱思想的一种洗涤。这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选择,教师指导,家长支持。能拥真正的兴趣是一种幸福。
(四)家长多关心
今天大部分家庭的生活以独生子女为中心,对子女宠爱有佳,缺乏对其心理的沟通与疏导,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家长要克制自己,最好不要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适当的给孩子自由,尽量化解逆反心理,但保留“冷眼旁观”的权利,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才能给予细致的关心。所谓关心,不是指外在,而是内在,愿意与父母交流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如今,我与孩子也保留这个习惯,工作再忙,也给孩子讲话的时间,听听他在学校的杂事,与伙伴间重要的事。交谈中,我谈我的意见,他可接受也可不接受,但我知道他最后的决定是什么,在不违背大是大非的前提下,我支持他的选择。这个世界,他需要自己去发现、感知。
不愿与父母交流,甚至父母没时间交流的孩子,家长要创造条件把他们送到图书馆,让他们自己去吸收营养,书店总会有他们喜欢的书。(哪怕开始是逼迫式的)很多人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国外的教育不是从小学就提倡孩子到图书馆搞调研吗? 阅读是终身资产,什么时候都不晚。
(五)家长当自强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处于叛逆期的孩子 更愿意评判自己父母的行为,失去威信的父母是可悲的。不妨读些如何做父母之类的书,最近看了一本书《发现父母》,真实感受到父母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目标。父母当自强,让孩子明确:现在,让孩子为自己自豪;将来让自己为孩子自豪。
叛逆时期的孩子,他们要长大,当老师传授的知识不能被其所用时,就应该考虑关心他的内在需求。更希望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最亲的人也是最容易受戳伤的人,希望不是他的老师,更不希望是为人父母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