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把过去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越强,互动性越高,学习兴趣也越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也越强,学习效率也越高,教师上课也越轻松。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互动
由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变为?“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提高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入爱心教学,是教学互动的基础
(1)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前提。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尊重他们对书本、教师的不同思想,尊重他们的说法,让他们大胆去说,和学生做朋友。
(2)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学生做朋友,找到共同的语言,关心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共同解决,而不能用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与教师在心理上有距离感。
(3)关注后进生。后进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导致他们放任自流,产生自卑心理、畏难情绪。教师要多注意他们,多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在思想上鼓励他们,让他们不要气馁。当后进生能感受到教师的爱护时,就会从内心受到感动,自然有了不让教师失望的决心,从而在学习上迎难而上,努力取得好成绩。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互动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等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数学本身,还可以源于其它相关学科。在此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离开了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欲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创新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数学教学互动。
三、引导学生敢于大胆地质疑问难,有效促进师生互动
(1)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敢于发问。之所以“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常沉默不语,从心理学角度看,往往是因为他们心有顾虑,或害怕提出问题被人嘲笑”。作为教师就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朋友似的师生关系,交给学生提问的勇气,让其敢问,而且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的要鼓励,幼稚的甚至“荒唐”的问题也不能简单给予否定,应当给予恰当的诱导,表扬其标新立异的精神。
(2)教师的提问要有艺术性,它的作用是抛砖引玉,启发、诱导,让学生产生疑问,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性思维。比如我在讲一次数学图像的时,画图后,我提问学生你们看这个图像在你们脑海中可以代表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木块;有的学生说是水缸;有的学生说是床;有的学生说是桌子等等。所以提问的目的并不在回答问题本身,而是在于通过提问向学生传授思维方法的知识。
四、培养师生之间人际关系,营造有利互动的课堂氛围
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而交往是这个过程的支持系统。学生自主活动与人际合作需要相互支持,平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间相互团结、友好关系,有利于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使其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大胆地猜想、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需要教师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地倾力相助,细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异常言行,及时与学生谈心。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敌意与戒备心理,化解同学间的小矛盾。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班集体的温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互动能力
数学课应是活动课,通过多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能交流他学习数学的体会。其中后者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要内化数学语言,并学习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将语言与思考逻辑地连接于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应尽量创设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总之,教学过程不是谁教谁、谁跟谁学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共同参与中,组成教学的共同体。教学过程“互动”的基本分析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学”如何“互动”。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提高自身素质,从学生角度去研究教学策略,这样师生才能相互配合,有效达成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 课堂教学中学生抽象能力较弱现象的思考.作者张丽琴,《中小学数学》杂志社2007(8):53-59.
[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郑日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主编杨庆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