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背景下杭州推进 新制造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 者:车菊燕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310018)
大
中
小
本文为2021年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杭州推进新制造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ky202134)的研究成果 摘 要:互联网+”制造业呈现出个性化等特点,使杭州制造业发展迎来巨大战略机遇,同时面临很大挑战。借助互联网东风,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对促进杭州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杭州推进新制造业发展的问题,具体化地分析“互联网+”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新制造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杭州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互联网已深入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互联网+”是对互联网应用的增强超越,新工业革命带来新技术,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世界紧密结合。“互联网+”制造被视为释放工业新红利风口,制造大国发展更多在于依靠信息技术进行创新驱动。我国重要工业基础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与难得机遇。201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推动各领域双创,杭州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跨界融合取得很大进展,推进“互联网+”新制造业发展对提升杭州制造业发展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杭州“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现状
随着浙江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杭州“互联网+”制造业数智化的不断升级,杭州“互联网+”制造业更多关注个性化、生态化、智能化等多元需求领域;杭州“互联网+”制造业需主动融入全球供应链,建立起更加高效协调的全球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将带动杭州“互联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
(一)杭州“互联网+”制造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知识等全球流动成为可能,在制造业的全球价值网络中,国家边界变得模糊;但逆全球化抬头背景下,国家力量发挥重要作用,国家间边界为信息、知识等的流动带来了障碍,给杭州制造业在全球价值网络中的向上流动制造了壁垒。
企业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主体,“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给制造业企业带来了创新发展机会,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领先企业正在寻求通过人工智能(AI)获得新的发展,AI经历了从计算到编程再到认知的发展过程,新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融资、销售模式及企业与外部的协同交互:由原先的单向精英式引领向全互动草根式众包变革的产品研发重塑,由单一的线下销售模式向线下和线上互融式全渠道营销转变的销售重塑以及向社会全产业链协同变革的协同重塑,这给企业从认知到组织结构等调整提出了挑战。
(二)“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困境
“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呈现出在线化、智能化、生态化等特征。杭州制造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产业结构演进复杂,产业结构与就业不匹配,第二产业专业人才稀缺[1]。近年来杭州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提升,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产销等环节不断渗透,杭州多数制造业企业从事粗放型传统产业,亟需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延长、产业价值网络位置变化等方式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二、“互联网+”背景下杭州新制造业发展对策
推进互联网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创新运用,是促进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要提升制造业的数智化,重点推进制造业企业个性化制造,使传统制造企业向服务型转变,推动制造业全面迈入智能智造之路,为杭州制造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决策参考。
(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调整产业结构
全球经济危机促使发达国家纷纷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美国政府于2009年底提出“再工业化”“工业互联网”,德国政府于2013年批准了“工业4.0”计划。德国提出的“工业4.0”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灵活、智能、个性化地配置各个生产要素。美国通用电气(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人机对接,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和路径进行分析,能够为杭州“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杭州制造业低端产业向新兴市场转移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通过对新兴市场的研究,为杭州制造业发展路径提供借鉴,为杭州制造业的转移布局,与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价值链衔接提供参考建议。
(二)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制造业企业要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提高客户在产品产销研过程参与度,推动产品优化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2]。需要建立制造业与相关企业的共享共赢机制,运用互联网开发个性化客户,使产品开发凸显个性化。在生产加工制作方面,融合客户的大众创意,催生其他新兴优势产品。以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为指导,创新设计符合行业的企业发展科学管理系统。在销售管理方面,企业要找到符合自身的产品定位,利用全渠道营销等商业模式降低成本。
(三)行校企共融共育,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互联网+”时代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懂得互联网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制造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引进培训,行校企共融共育人才。学校要紧跟制造业个性化、生态化、功能性、智能化等多元需求领域,精准定位“互联网+”制造企业人才培养目标,聘请企业专家召开专业发展研讨会,推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衔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为:熟悉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能胜任数字化产品开发、智能化产品生产等工作的“互联网+”时代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实施“互联网+”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振强. 杭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8.
[2]林平仔. “互联网+”时代下杭州LD连锁企业战略问题及对策分析[D].厦门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