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之策略
作 者:陈 欣
(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广东 顺德 528300)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在传统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相关内容,是推动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激发职业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并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关键词:生涯教育;历史教学;职业探索
一、我国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重要性
近年来,新高考改革不断推进,“3+1+2”的高考模式给予了学生在学习考试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对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要求教师从选科、选专业和选职业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科学的指导,因此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目前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心理老师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和班主任日常的主题班会课,课程的时间与效果也难以保证。学科教师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主力军,与学生接触时间比较长,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在日常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既能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专业和相关职业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提升生涯规划课程的持续性、系统性。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势在必行。
二、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之具体策略
历史学是基础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人文课程,综合性比较强,教学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包含的大国兴衰、人物命运、传统文化、科学艺术等相关内容,不仅能指导学生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以往高考应试的需要,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经常强调知识的记忆背诵,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枯燥、刻板的印象,因而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为顺应目前新高考改革的形势,教师应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出发,在教学中将生涯教育与历史核心素养巧妙融合,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指导性,又能促进历史学科和生涯教育的并进发展,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思考,笔者将尝试从以下四个角度探索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之具体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与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和认识自我
历史如果失去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和他们的活动,就不成其为历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了无数杰出的、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贤名圣。通过对这些典型历史人物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多视角、全方位、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能力等因素对其生涯成就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以历史人物为借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审视自我,探索了解自身的性格倾向与兴趣爱好,分析自己在能力上的优势与劣势,为进行科学合理生涯路径的规划和职业选择做好基础准备。
例如在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查阅更多秦王嬴政的资料,了解其人生的经历,并以创设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嬴政的人生经历对他性格的形成有何影响?
②秦王嬴政的性格如何推动他成就了祖国统一大业,成为“千古一帝”?
③秦王嬴政的性格中暴虐、偏执、刚愎的一面为后世秦朝的发展埋下了怎样的祸根?
通过开展探究讨论,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秦王嬴政性格特征中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剖析其坚忍刚毅、敏脱锐捷的性格对秦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其暴虐、偏执、刚愎的性格缺陷给秦朝的灭亡带来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多视角、全方位、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此外,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分析身边的同学的性格、优势与劣势,通过这种互评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二)开展各种历史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激发职业兴趣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人的性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进步的巨大动力,凡是能触发个体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与其兴趣爱好相匹配,其职业生涯也会更幸福。因此,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也是生涯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标和核心素养要求,积极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开展各种趣味的、形式多样的历史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例如可以尝试采用角色扮演、创设历史情境、小组合作展示、辩论赛、口述历史、播放视频等形式,加深其学生对相关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职业兴趣。
在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和法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述落实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后,可以搜集整理罗马的相关法律与案例,创设历史情境,设置模拟法庭进行案件审判,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法官”“陪审员”“律师”等岗位。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情景体验加深对罗马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法官、律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有了初步体验,在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同时,也推进了生涯规划教育。
(三)剖析历史先贤之经历,指导学生做出合理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
所谓“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影响时势”,众多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成就与贡献,除了因为自身性格素质以外,也还受到环境、时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选择时,也应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性格、能力等,更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前景、家庭背景等外在环境的因素。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为例,挖掘和剖析其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规划,特别是其人生道路转变的典型事迹和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人物故事中吸取经验与借鉴,启发学生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激发其学习动力。
(四)感悟历史先贤之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职业观,强调责任与担当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容易被社会上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职业观所误导。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部分学生存在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只考虑职业的待遇和体面性,认为挣钱多、待遇好是择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怕苦畏难、眼高手低,价值目标追求呈现出短期化、利己化的趋势。因此,在推进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在人生发展道路上不偏不倚。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杰出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为学生树楷模、立榜样,促使学生辨是非、明善恶,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以孙中山、张謇两个历史人物为例子。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状元实业家张謇舍身喂虎,放弃了自己状元的身份与官职,选择了艰难的实业救国之路;“国父”孙中山先生弃医从政,上书改革失败后,敢于斗争,成为领导革命的先行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孙中山和张謇两人在民族危难之时,都放弃了自己原来优渥的生活与职业,将自己的职业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投身于救国事业。以他们的经历作为例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职业规划与选择时,应该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肩负起时代寄托于青年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着眼于当下,以行动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铺垫。这样既落实了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要求,又提高了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促进了二者的齐头并进。
三、结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和新高考改革的可行措施。二者的结合不仅增添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指导性,促进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中的人文关怀、社会价值,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江子磐.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学科阵地——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 [J]. 基础教育课程 ,2019(13):52-56.
[2] 刘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 张菊花.高中历史教学中基于家国情怀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10):43-44.
[4] 藏亚琴.普通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J].学周刊 ,2020(11):185-186.
[5] 焦雪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探讨 [J]. 科技展望 ,2015,(18):223.
[6] 杨俊芳.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J]. 教育现代化,2017,(22):240-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