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 者:蒋波 (贵州省盘县羊场乡九村中学 553521)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举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举例是各学科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使一些比较抽象或不易理解的理论具体化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桥梁。生动而新颖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先向学生讲述理论,然后教师再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过去,因为资讯、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发达,学生了解的东西很有限,教师的这一种教学上的举例方式无疑是很重要、很必要的,但目前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的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在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对新课程先预习,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举例,以达到学生自我思考的目的。而且往往学生的举例更能反映他们同龄人的认知水平,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例如我们在讲授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举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许多例子: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发展迅猛,如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松下等,这些例子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通过举例,学生对复杂的问题的理解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创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三、针对创新思维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
  创新思维既包含聚合思维,又包含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均习惯于以聚合思维思考问题,所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发散思维的训练。直觉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不借助推理形式而直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并非胡乱猜想,而是个体长期积累的有关知识经验,在瞬间被调动起来产生快速综合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我引导启发学生编小故事,条件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旁观者身份,也可以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还可以以美国总统华盛顿的身份……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快乐,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动力之源
  所谓兴趣,就使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愿意接近、探究或实践的感情状态,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器和推动器。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要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先让学生乐于创新,而其前提又必须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否则,便丧失了创新的动力。按照心理原理,学生的学习有外在和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即通过外界刺激(奖励、惩罚)的方式而产生的动力,它是外因,所起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若相同性质的刺激手段(如发奖状、奖品)反复使用,学生失去了新鲜感,刺激的效果便会降低。而内在动力指因人的内心需要、理想追求等而产生的动力,它常常表现为持久而又强烈的兴趣。内在动力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它具有强烈的求新特点。因而,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就应该充分激发、诱导并利用学生的这种内在动力,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孜孜以求,不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不拘一格,在教法上大胆的创新。而在当前,要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首要的问题便是解决观念的问题,即历史教育观念的革新。历史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首先要求广大的历史老师解放思想,尽快从传统的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彻底废止那种讲授是一讲到底,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复习时满堂背诵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能够体现“三主”教学的启发诱导式教学,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便是重新审视历史学科的地位,消除传统习俗给历史学科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轻视历史、贱视历史的传统观念需用时间慢慢冲洗;陈旧的教学方法带在历史学科头上“死记科”、“背科”的帽子一时还难以摘除;“历史无用论”的观点在学生家长中还有一定的市畅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被湮没了,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怎么谈得上在历史学习中创新呢?
  总之,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因此,必须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大胆改革,努力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的途径,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习惯及创新能力摆到素质教育的突出地位,为造就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