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媒介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媒介技术与人的交互关系为视角,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媒介技术对教学所造成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媒介技术 教学尺度 讯息 冷媒介
2011年教育部制定和颁发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与此《课程标准》所要求和提倡相呼应,各种教学媒介技术正越来越受到中学英语教师们的青睐,其中,被普遍使用的媒介包括各种书刊、黑板、挂图、幻灯片、录音机等,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MP3、文曲星、掌上电脑、电影录像、数字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博客等为代表的新媒介也逐渐进入到中学英语课内和课外教学活动当中。近些年来,各种教学媒介的快速发展和积极应用给中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和变革动力,日益引起了中学英语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侧重于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效果,例如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和增加课堂容量等方面,对媒介技术本身的多维属性、人技交互关系等基础性问题关注和探讨还非常少。由于这一问题本身所具有的根本性和基础性,理所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和思考,本文正是试图从媒介技术的哲学视角浅议这方面的若干思考。
其一,一种教学媒介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它也是一种特定的教学尺度。在一般观念中,人们往往将媒介技术当作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智者庄子就已指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天地篇》),教学媒介并非单纯地随时等待“上手”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会深刻影响使用者的思维习惯、认知观念乃至情绪感受。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一种媒介就相当于引进一种特别的教学尺度,所谓“手握榔头,则视天下为可锤之物;手握笔墨,则视万物为空白纸张”。用笔纸教学则注重训练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用录音教学则偏重学生听力训练,同时还会依据不同教学媒介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也就是说,使用何种媒介,会影响甚至决定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评价形式以便与该种媒介技术相适应。另一方面,使用一种媒介技术意味着引入了一种特定的教学尺度,与此同时又会遮蔽或遗忘其它教学尺度,这种情形相当于经济学中所指出的“机会成本”现象,录音偏于听力而遮蔽了口语交流,书写强化写作而遮蔽了听力。因此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如何恰当地应用教学媒介使得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诸种能力学习和训练中保持相对协调和均衡发展,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其二、媒介技术与内容一道构成了英语教学的讯息(message)。我们都知道,信息(information)总是寻求以适合其播出或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文字图画适合以纸张媒介呈现,录像适合以电子媒介播放,新闻则更适合以网络媒介即时传播和跟进。反过来也可以说,纸张决定了印刷文字的流行,电视决定了连续剧的出现,互联网决定了网络新闻的出现,等等。这一现象和原理启示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媒介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传播形式,因而教学内容必须寻求最为合适的教学媒介,与之一道构成英语教学讯息,例如单词背诵相对适合采用文曲星,而不适合通过外文电影学习,英语听力学习可以使用MP3、而不应该通过书籍报刊来练习。今天,比起传统媒介技术,各种新媒介技术特别是以博客、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可以提供个性化、全景化和对等交流的讯息,如果将它们运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根据现代媒介技术所具有的不同物质形式、符号形式和功能作用,提供适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讯息以及讯息传播形式。
其三、不同媒介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不同的感官参与度。按照著名媒介学家麦克卢汉的理论,不同类型的媒介可以区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这里所谓的“冷热”并不表示温度的高低,而是突出媒介使用者的感官参与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冷媒介要求有较高的感官参与程度,而热媒介则要求感官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换句话说,热媒介较冷媒介对感官更具有排斥性,而冷媒介较热媒介更具有包容性,例如数码照片由于其高清晰度,比起低清晰度卡通画,要求视觉感官参与程度低因而是热媒介;录音机播放对话由于其音质标准清晰,比起课堂上学生间情景模拟会话,也成为了热媒介。这就是说,热媒介由于信息充分从而没有留下太多空间让接受者积极发动感官和思维去填补或完成,而冷媒介则反之。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冷媒介”和“热媒介”的这种差异值得重视,并非媒介技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高科技就越好,如以受到普遍追捧的“热媒介”——电子媒体技术为例,由于它具有机械性、程序性、虚拟性、单调重复性,以及缺乏情感交流和侧重视听感官的被动接受等特征,会对久处其中的学生的中枢神经产生抑制、麻木和催眠等作用,所以并非在教学中应用得越频繁、越广泛就越好。
由于媒介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以上多维属性和人机交互关系,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媒介技术应当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英语教学媒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除了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合乎学校条件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之外,还必须积极探索、理解和遵循媒介技术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和人机交互关系规律。有学者指出,当今教育愈来愈表现出视听文化取代读写文化的趋势,从而导致学生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学习过程中阅读写作能力明显减弱和文学欣赏水平普遍降低,这恐怕与语言教学中过多应用电子媒介技术不无一定关系,这一现象值得反思。
第二,应用教学媒介技术应当与青少年的认知和心智发展规律相符合。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青少年更偏重具象思维来学习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直观教学方式,如教学中多应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或情景模拟,以加强语言教学的形象性,如果一味地采用多媒体技术代替实物、图画和笔纸,由于电子屏幕相对较强的排斥性,加之集成了文字、影像、声音和动画从而会造成信息爆炸和冗余,反而产生注意力偏移和重点内容忽视等现象,这样一来虽然吸引了学生兴趣却可能降低学习效果。
第三,重视冷媒介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和情绪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应用合适的媒介技术,则不但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还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填鸭式”或“一言堂”等一些弊端,甚至可以使得教学从课堂上延续到课堂之外,例如将集文章、记事、交流、新闻、影音播放、个人主页为一体的“博客”整合到英语教学之中,教师不再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通过链接英语学习网站、建立学习栏目和搭建交流平台,而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参与者和创造者。
今天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开发和恰当应用各种媒介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在这现代教育大趋势的浪潮中,教育者们确有必要积极探索媒介技术与教师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人技交互关系,使得教学媒介技术能够真正优化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不揣鄙陋以望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教育界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美]林文刚.媒介环境学[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