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 者:顾 福 (贵州省盘县羊场乡松杨小学 553521)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事半而功倍。进入小学高年级后,数学两极分化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意志薄弱,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数学学科的成绩。本文拟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一探讨。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街心广场》时,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一个同学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那个同学,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别紧张,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我高兴地说:“掌声鼓励。”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四、因材施教,增强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的学习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老师不能以“批评”了事,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究,找出病源,对症下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和积极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思想负担。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识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细心的辅导。对于学生,尤其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及时捕捉其闪亮点,给予赞扬,鼓励,以减轻学生学习上的思想负担,使其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内自主学习,并帮助他们养成不骄不躁的良好心理品质,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老师的赞扬,尤其是差生,偶尔听见一次课堂中的鼓励,整堂课都会上的兴致勃勃。如在教学《去游乐园》这一课时,在灵活运用中,为黄瓜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黄瓜长约( )。虽然这一题很简单,但我请了一位我们班成绩最差的同学回答,而且他答对了,我就及时鼓励:“你真棒,回答的非常正确,看来你的思维很敏捷。”这样,整堂课下来,他的兴趣一直很高,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