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适应汽修行业就业岗位下,汽修工培养模式的中职汽修专业《汽车维修》教学情境的研发。本文阐述的教学情境,取代了传统的书本式教学,主要是解决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就业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汽车维修;教学情境开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激增。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改革必将不断深入。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对传统教学要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在生产场所熟练的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能主动适应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中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是依靠实践教学而非理论教学。因此,在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实施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操作模式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中的很多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顺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潮流,符合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适合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应用,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该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法中的一种新方向。
对于汽修机电维修工而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汽车轮胎爆胎后"更换轮胎"是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完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典型工作任务应转化为"学习型"任务,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二、汽修维修学习情境的开发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设计的,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学习情境的数量和大小并没有特定的标准,它与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如果学习情境很大,综合性和开放性就很强,可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控制能力和较好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学习者有较好的独立学习能力; 如果学习情境设计得很小,教学比较容易实现,但是相对又比较难以实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如设计与创新能力。
学习情境的设计要选择合适的载体
按产品: 如长城4D28发动机,长城4D32发动机, 长城GW413EF发动机;
按岗位: 如快速保养工位、机电维修一般工位,四轮定位检测工位;
按工作对象: 如汽车首次保养,汽车2万公里保养,汽车10万公里保养;
按操作程序: 如汽车胎压的检测,汽车主销连接的检测,汽车四轮定位检测;
按典型工作情境:更换润滑油,更换齿轮油,更换冷却液,更换制冷剂。
学习情景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它不是传统教材的替代品,而是传统教材的进一步发展。 学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情景的目标:知识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
2.学习情景的课时数:完成本次学习情景的课时数 。
3.学习任务描述:具体任务、完成形式和基本要求等。
4.实训器材:工位、工具、设备、量具、配件、维修手册、耗材的详细说明。
5.实训组织:实训组织形式、学生站位和分工要求、实训教师职责、学生职责变换。
6.理论知识储备:包括本次教学情境的理论内容、功用、性能和技术要求等。
7.实践操作任务:情景描述、工具准备阶段、任务技术说明和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学生任务单、学生评价、考核标准。
学习材料:以引导文形式出现,包括文章、图表和信息等。
学生工作页:将完成每个学习情境中工作任务的相关知识、教学建议、详细工作过程及步骤、工具、方法等编写出具有一步步的引导问题的工作页,是针对学习情境的作业。
教师用工作页:一般包括"理论工作页"、"实践工作页"、"教学评分页"等。
三、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主要为汽车机修岗位服务,根据教学目标,它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汽车构造、工作性能后进行的维修任务,为学生毕业后直接顶岗参与机电维修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汽车电控发动机》等,同时为《汽车机电维修》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汽车机电维修》课程是汽车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汽车修理专业培养目标所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作用,表现在:
1.促进有目的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从技术资料中获取和分析专业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获得方法能力;
3.帮助学生从实际经验和书本抽象的描述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