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授之以渔而非施之以鱼

授之以渔而非施之以鱼

作 者:1李 琳 2王 昶

(1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第一小学    2装甲兵学院   233050)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文将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获得新知;实际运用、巩固新知;反思评价和指导学法在教学中的体现五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数学  指导学法  质疑  自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可见,《课标》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习的方法。下面我以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统计”教学为例,谈谈我个人对如何指导学法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你们想去老师家做客吗?老师用水果招待你们可以吗?
  师:老师要去买水果可是你们最喜欢什么水果呢?
  生: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水果贴到黑板上。
  师:谁能一眼看出喜欢哪种水果的小朋友最多?
  生:学生的意见都不统一,出现了分歧。
  这时候学生就有了整理图片的要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就是本课目标所制定的“让学生初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学生在这一情境的导入下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去探索。
  吴正宪老师在《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一文中谈到“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我十分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视它为‘开讲艺术’。激发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我从三字入手:‘疑、趣、情’”。也就是以疑激欲、以趣激欲、以情激欲。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一节课的好的开始,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互动方式,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有时出现会分歧但更能有助于学生得到知识。小组讨论可以扩大学生的发言范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如一个小组的活动是这样的:
  生1:我打算把各种水果分开贴,这一堆,这一堆。这样就可以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了。
  生2:不可能,如果两种水果数量差不多呢,你怎么看得出来呢?
  生3:我们把他们排列整齐呢?能不能看出来呢?
  他们就开始动手排列,排列的过程中一生说:“我们学习谁比谁多的时候是一个对一个排列的就好容易的看出谁最多了,现在我们也一个对着一个的排列吧,不就容易看出谁最多了吗?”就在这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找到了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可见,小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取长补短。
  (2)利用已有知识帮助学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找到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帮助解决问题,进而得到更新鲜的知识。比如,学生在整理图片的过程中用到了“分类”和“一一对应”的知识。在它们的帮助下才可以整理好图片,得出统计图。不仅是在这一课,学习其他的知识的时候都需要以前的知识作铺垫,而好些学生就能很智慧的去利用他已经掌握的东西。比如,作乘法用加法、作除法想乘法这些方法,都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3)动手操作学习。陶行知说:“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动手操作也是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它的直观性、形象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知识象形化,再把象形的知识抽象回数学思想,不需要教师的“填鸭”,学生也可以获取知识了。
  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
  师:你能从图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学生提出问题,再找学生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培养数学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地提出是对数学现象的发现,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2)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求学生立即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旧的知识,而且在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中也有了新的收获。所以,要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自己好的意见可以发表,别人好的意见可以吸收。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就有匪浅的收获。
  四、反思评价
  师:得到★的小朋友把你的★贴到黑板上来。
  生:学生把在课上得到的★按小组贴在统计图上。
  师:你能知道哪一组得到的★最多吗?完成统计表。
  生: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利用教学中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态度、对学习的责任感。实际上学生思考方法的交流,实际上也就是不断吸收、判断、更新等一系列学习过程的展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调整个人的思想、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足。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一个有着充分地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交流的空间内学习。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技能、价值观的形成。“施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能使其终身享用。”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J].数学大世界,2010.06
[2].吴正宪.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D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