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571127)
[摘要] 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情况的调查显示,英汉语码转换是高职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而且其在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变异性:从插入的语言单位来看,短语和句子形式的汉语使用最多,汉语单词使用得不多,语篇则极少使用;从语码转换类型上看,分句际语码转换使用较频繁,分句内转换次之,语篇式转换最少。分析表明,这是由高职英语课堂这一特殊的情景语境和高职学生的学情决定的。
[关键词] 高职英语课堂;语码转换;语言单位;语码转换类型
一、 引言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在同一话轮或连续的话轮中使用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或语体的词汇或句子(陈立平,2004)。作为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语码转换自出现以来就是语言学界的宠儿。研究者基于各自的研究目的,通过大量实例从语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等不同角度对众多语境下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成果斐然,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外语教学的飞速发展,研究者们对外语教学课堂这一特殊的语境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也开始涉足语言课堂。本文拟对高职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实证调查,了解其使用状况和特点,以期对高职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二、 课堂语码转换研究概况
课堂语码转换指的是语言课堂中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混合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堂语码转换研究开始在世界各地陆续展开,但所得结论存在很大分歧。Polio & Duff (1994) 在调查美国大学13个班级的母语使用状况时,发现许多教师遇到交际困难时就会随意转向母语(英语),而且在有些课堂活动(如语法教学)中不愿使用目的语,他们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接受目的语输入的许多宝贵机会。而(Rolin-lanziti & Brownlie, 2002) 等大多数研究发现,课堂语码转换使用普遍,且其使用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如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以及帮助教师讲解语法或管理课堂等(陈立平,2004)。Cook (2001a: 105) 认为语码转换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排斥母语、避免使用母语的做法不利于语言教学,也不符合交际原则。对此,Turnbull (2001)也表示赞同,认为在二语或外语课堂上母语应该有一席之地,但不能被过多地使用,以免剥夺学生宝贵的目标语输入。虽然意见不一,但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很有借鉴作用。
受国外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热潮的启发和影响,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也对这一研究话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如陈立平(2004),高军等(2007)和刘永厚(2008)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英语课堂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研究,使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在中国高校的大环境下的使用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教学启示。但纵观这些研究基于的语境,笔者发现,高职英语课堂备受冷落,对这一语境下英汉语码转换的实证研究实属凤毛麟角。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空白,本文尝试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有新的发现,从而对高职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使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三、 高职英语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的调查
为了解高职教师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的使用情况和这一语境下语码转换的特点,笔者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严谨而系统的调查。
1、 调查对象。
调查于2009年9月至10月展开,对象是本校英语教育专业二年级各班和一些非英语专业班(包括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班级)的课堂教学,课程涉及综合英语、听力、阅读、英汉互译及英美国家概况等。接受调查的教师均为女教师,年龄在28-41岁之间,教龄不等,总体偏短;学生均来自高招班,年龄介于18-22岁之间。
2、 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课堂录音的方式,由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授课和其他教师授课的课堂进行录音。调查开始前,我们提前告知教师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对其课堂进行录音,但不指明具体时间和录音的具体负责人,以求所得录音是课堂的真实情况,从而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我们共获得了63段课堂录音(排除了录音效果差的片段,平均时长15分钟)。然后,我们对这63段录音进行了转录,将含语码转换的片段转录成文字材料,最终获得了500条语码转换语料。举例如下:
(1) Ridiculous, what does it mean? Yes, silly, foolish, 可笑的,愚蠢的。Could you make a sentence?
(2)Money talks. 有些人认为金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The possession of wealth enables one to get favored treatment, ……
3、调查结果与分析。
鉴于本研究的整体设计是调查高职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其进行语域分析,因此,本文作为前期研究成果,对语料的数据分析也着重分析其结构。从文献来看,对语码转换的结构分析,一般是分析语码转换的变异性,也就是语码转换在某一特定语境中体现出的语言多样性。笔者所搜集的高职英语课堂英汉语码转换语料主要体现出了两个方面的变异性:语码转换中语言单位的变异和语码转换类型的变异。
语言单位的变异
于国栋(2001)将语码转换中包含的语言单位划分为五类:字母及字母组合(letter and letter clusters)、单词(word)、短语(phrase)、句子(sentence)和语篇(discourse)。虽然他的这种分类方法是基于英语语码,但笔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英汉语码转换中的汉语语码(字母及字母组合成分除外)。为研究高职英语课堂英汉语码转换中语言单位的变异性,笔者运用SPSS软件对语料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主要是频数分析,以了解语码转换语料中各语言单位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汉语句子和短语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为52.0%和35.0%,其次是单词,占12.0%,使用频率最低的是汉语语篇,只有5条语料,所占百分比仅为1.0%。下面的直方图更直观地展示了这一现象:
上述表格和直方图表明,就语言单位而言,英汉语码转换在高职英语课堂这一语境中有着极为明显的变异性。通过对语料的进一步分析,笔者发现这一变异性是由高职英语课堂这一特殊语境决定的。英语课堂旨在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供目标语输入,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从本质上讲,课堂上知识的传播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因此,教师语言的运用和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词汇量小、听力和理解能力差等问题十分突出,这就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师要使用双语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全英教学,要适当地使用英汉语码转换这一教学策略。为了减少学生的语言障碍,使他们能够“听得懂”课,充分理解所讲的语言知识,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翻译或解释课文中较难的句子和词语,或对自己授课时用到的、学生不甚熟悉的例句或单词进行诠释;因而这两种语言单位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了其他两种。看下面的例子:
(3)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ill death do we part. Could you put them into Chinese? 不论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是贫穷,始终忠于她,直到离开人世。 Yes, ……
(4)Juvenile delinquency means criminal or immoral behavior, especially by young people. 也就是青少年犯罪, so ……
然而,因为现行英语教材大都配有单词表,课文中的生词无需翻译或解释。加之,由于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词汇量偏小、听力困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不会选用生疏的词汇,以免无形中加大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他们力求使用简单的、常见的和学生相对熟悉的词汇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教师的英汉语码转换中汉语单词出现的频率较低。当然,生词也在所难免,而教师一般都会作解释。例如:
(5)Memory can be defined as the process by which people store and retrieve information. “Retrieve” here means to get, get something from somewhere. That is 恢复,回忆。
至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中较少出现汉语语篇的原因,笔者认为也不难理解。尽管基于高职学生的学情,我们说教师英汉语码转换对于高职英语课堂是必需的;但在缺少社会语言学习环境的情况下,英语仍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媒介,教师要在学生能够听懂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进行目标语输入,因而不宜大量使用汉语语篇。即便偶有使用,也是极尽简练,目的是为了强调或解释难点。如:
(6) Pear is a fruit which is never alone. “Pear” sounds the same as “pair”. 取其谐音。所以,意思是说它从不会觉得孤单。 Are you clear?
语码转换类型的变异
对于语码转换类型的划分,研究者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学者Myers-Scotton(1993b)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码转换时提出了“基础语框架”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含有语码转换的话段或语篇中,有一种语码是基础语,另一种(或更多)语码是嵌入语;含有语码转换的话段或语篇是由基础语和嵌入语构成的,基础语决定了该话段或语篇的结构。Muysken (1995) 区分了轮换式和插入式语码转换:前者指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真正的转换,其中涉及到语法和词汇,发生在话轮之间或话轮之内;后者是指在一种语言结构中嵌入另一种语言的成分。由于本研究的语料是来自高职英语课堂,因此所有英汉语码转换都属于插入式语码转换(以英语为基础语,汉语为插入语)。
在插入式语码转换内部,根据语码转换在句中发生的位置不同,研究者们还区分了三种语码转换类型。基于Poplack (1980) 的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转换,Huang & Milroy (1993) 区分了分句间语码转换和分句内语码转换,认为语码转换研究的基本单位应是分句,而非句子。笔者认为后者也更适用于高职英语课堂中的英汉语码转换。鉴于所搜集的语料中汉语插入成分有单词、短语、句子和语篇,笔者将其区分为三类:分句内、分句际语码转换和语篇式语码转换。下面的图表清晰地显示了三类语码转换的分布情况:
语码转换类型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在类型上也存在很大变异:分句际转换占65.2%,分句内转换占33.8%,语篇转换仅为1.0%。这种现象是与上述语码转换中语言单位的变异性相辅相成的:汉语句子的高频出现决定了分句际转换的高频率,而短语和单词这两种语言单位的相对频繁使用也解释了分句内转换高频出现的现象。下面的例子更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7)Be intrigued with means ……, especially something that means mysterious. 这里指对尤其是神秘的东西感兴趣。
(8)Aberrant means not normal or not what you usually expect. For example, 吸毒可能导致异常行为。 Taking drugs may result in aberrant behavior.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表明:在高职英语课堂中,英汉语码转换是教师普遍会选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而且教师英汉语码转换在插入的语言单位和语码转换类型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变异性。这种现象可从对高职英语课堂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和高职学生学情的分析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四、结束语
对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教师英汉语码转换普遍存在于高职英语课堂,而且其在结构(插入的语言单位和语码转换类型)上存在很大变异性。我们认为这是由高职英语课堂这一特殊的情景语境和高职学生的学情决定的。尽管许多教师将英汉语码转换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认为它可以帮助教师解释疑难点、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也可减少学生的语言障碍,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但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对其的使用绝不是随意的:为满足教学的需要和迎合特殊的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转换句子和短语形式的汉语,汉语单词使用得不多,语篇则极少使用。从语码转换的类型上看,分句际语码转换使用较频繁,用于翻译或解释疑难句,分句内转换次之,语篇式转换最少。这表明高职教师虽然认为英汉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教学策略,但还是遵循“语言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保障课堂上目标语的输入”的原则的,是视教学内容和学情而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因调查范围小和语料偏少等因素,调查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需进一步验证,可成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立平. 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34-40.
[2] 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Second edition. Edward Arnold/Holder Headline Group: Melbourne, 2001a.
[3] 高军,戴炜华. 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 外语教学,2007, (1): 51-55.
[4] Huang, G.W & L. Milroy, (1993). Identifying the matrix language in Cantonese/English bilingual discourse. Paper presentes at the LAGB Spring Meeting, Birming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