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郭 燚

(贵州省赫章县罗州乡中心小学     553200)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数学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使学生发展记乙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使学生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因素,把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既要使学生提高智慧,又要使学生增进身心健康,把提高智慧和增进健康结合起来。为此,本文特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来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母不是100、1000的分数,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才计算出一两题时,教师就能判断完毕。学生在“失败”、“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初步得出结论后,这时又围绕其中“最简分数”这一学生容易忽视的前提条件,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判断几个非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照前面结论判断出现了失误,又促使学生去思考失误的原因,从而完善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二、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三、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纸片,一把剪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剪拼。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像等于180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有的说:“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和自豪。这一过程,学生学的不仅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听了一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画面上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对于这个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一、两种搭配方案、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评出比较好的方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