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25709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精神。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我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创新就必须对创新的对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兴趣不可能有创新。传统教学中教师主注重“满堂灌”,学生不重视历史课,对历史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并形成“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要有所突破,首先要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和富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例如讲“澶渊之盟”的评价时,让学生看书,找资料,围绕布置的几个思考题进行探讨;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学生经过思考,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展开课堂争论,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由自己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而欣慰,又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思维
教育学家跨美纽斯曾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认为要做到几多: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动手、参观的机会。比如:在讲述中国人类起源的时候,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就自然会联想起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状况。
三、联系实际并结合史实,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人生观在学习上的表现,明确学习目的是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江泽民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拥有众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个人而言,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就缺乏了最起码竞争和发展的条件。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大量事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些名言,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培养学生树立为振兴祖国而学,为发展自我而学的观念。
四、开展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从选题到制定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终呈现成果的主动探究过程,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学完《中国历史》四册内容以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设计了这样的课题:北京是我国历史名城,假如你是导游,将会带领我们去参观哪些景区,并就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这些景区作相关的介绍。要求每班以小组长为核心,带领自己的组员分工协作,主要从课本上查找资料、图片,发挥集体智慧,办一期《北京名胜古迹》墙报,课题布置后,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不久,饱含同学们心血的作品交上来了,形式多种多样,编辑非常别致,经过挑选,所办的墙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也得到领导的好评。而本人也通过网上下载办了两份图文并茂的墙报,师生共同观赏、切磋。此次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同学们不仅增强了学习主动性,而且学习历史的劲头更足了,纷纷表示将来要上北京的大学。目前我正打算组织学生对家乡历史进行调研,进一步把研究性学习深入下去,使历史知识生活化,开拓学生眼界,增长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源泉。历史课堂教学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创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地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过渡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假设,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使学生思维活跃。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能提出比教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学生的创造灵感也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也就取得了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