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变压为导,读书作文相得益彰.

变压为导,读书作文相得益彰.

作 者:苏忠晓

(浙江省泰顺育才初级中学   325500)

  [摘要] 在“新课改”条件下,如何采用有效的策略将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真正使阅读和作文相得益彰,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是本文谈论的主要内容。当前的现实情况下,根据“新课标”理念进行尝试,在阅读作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实践中注重阅读体验、以读助写;阅读积累,读写相长。以求使学生通过实践尝到“读书作文相得益彰”的乐趣,逐步走上“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  阅读  作文   练笔  有效策略

        一、阅读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课程目标及要求
  《语文标准》在“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各阶段目标中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标准》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二)学生阅读写作的现状分析
  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作文教学应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
        1、有范本不能有效借鉴。
  有不少的同学,印象中很少有几篇课文曾经给他的写作提供较大的帮助。在写作时能有意识地借鉴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而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2、有阅读不能有效积累。
  学生大多会乐于读课本、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读自己喜欢的课外的书籍,但不能系统有序的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一个没有情感、没有思想的人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一个词汇贫乏、不懂修辞的人不可能写出生动的文章。这些积累和积淀只可能从后天的生活中学来。虽然语文写作教学直接担当了此重任,但进行原始积累和创造性积累还是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达到。
        3、有训练不能激发兴趣。
        学生写作的兴趣不高,写作时感到困难的原因,除了写作教学方式方法不对路外,还与写作的评价方法落后有关。传统的写作评价标准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只从文章的主题、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来判断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不关心学生写作过程的情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潜能。这样以来,学生一旦因某环节出了问题而未能作出好的作文,老师又不理解、又不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怎么还会盎然呢?因此,我们要改革作文评价方法,把重结果的评价变为重过程评价。
        二、阅读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材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由一篇篇独立的范文组成。语文知识点的序列性、整体性、人文性及审美性,就散潜在一篇篇名作之中,对其掌握的程度是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而这一目标的完成除了别的手段外,主要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读、熟读、精读、诵读等具体的言语活动实践,让学生通过读去理解,体验和记忆规范的语言,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承载各种社会生活内容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更为学生提供无数的生活经验。通过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所感悟,对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作为语文教师,我进行了阅读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的探究。
        (一)作文练笔领域扩大化
  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理解、积累和运用。阅读中的“理解”不单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还有对文章写法的领悟;阅读中的“积累”不单是对文中优美词句的记储,还有对文章写作方法的习得;阅读中的“运用”主要是对文本相关信息的吸收、内化后的输出过程,多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呈现,它是检验阅读效果、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阅读理应成为学生写作方法习得的主渠道和习作训练的练兵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分析、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充分利用文本的优质资源,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作文基本功训练,逐步夯实他们的作文基础。
        (二)作文练笔过程生活化
        为了扎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用语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丑的辨别力,语文写作教学必须结合阅读教学并通过阅读这一手段来强化积累。这里所说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读课文,而是广义的阅读,凡是值得看和思考的东西而被读的过程就是阅读。像读课本、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读自己喜欢的课外的书籍、读身边的人、身边发生的事和身边的一草一木等都可称之为阅读。因此我们要广开阅读资源,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广泛阅读,边读边积累。
        (三)作文练笔评价人文化
        学生一旦因某环节出了问题而未能作出好的作文,老师又不理解、又不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怎么还会盎然呢?因此,我们要改革作文评价方法,把重结果的评价变为重过程评价。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写作,其中,把学生的作文当作品来读就涵盖了尊重学生写作劳动的人文化评价理念,这也是有效促进学生热爱写作、愿意写作、学会写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阅读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文教学虽然和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关系紧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范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所以我以为所谓的“阅读作文”,其实就是通过阅读教学,然后能够使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将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真正使阅读更好地为作文服务,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一)阅读体验式作文教学,以读助写
  阅读体验作文教学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达到以读助写的目的。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创造课堂气氛,把握练笔时机,让学生一见“练笔”就产生动脑动手的兴趣。学生心理喜欢,行动上就积极主动起来了。
        1、模仿性练笔,促使学生仿“形”创“神”。
  学以致用,可先从模仿起步,但是,模仿不能拘泥,不可生搬硬套。在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练笔时,强调在“形似”中力求表现本人的“个性”。
  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形象有序地描写百草园内的景物。教学中,我让学生仿照这一句式,以某处景物为题写一段话。现摘录一学生的作文《艺海公园一览》共赏之:
  “不必说水波粼粼的人工湖,雕龙刻凤的浮桥,怪石嶙峋的假山,古朴美观的建筑,也不必说鱼儿在水中游窜,彩蝶在花丛中飞舞,知了伏在枝头高唱;单是小小的木雕作品陈列馆里,就有无限神奇。看,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屏风,有条屏、台屏、挂屏、插屏,屏上雕刻的‘嫦娥’、‘木兰’、‘岳飞’等人物惟妙惟肖。瞧,写字台,大橱窗,大火炉,咖啡台等上百种家具尽收眼帘。正中陈列着一张龙床,龙床上每个面和棱角都雕刻着神态活现各不相同的龙……”
        2、创造性练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一类是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天地,“有感而发”。教《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让学生依据对文中诸多人物形象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篇《再见___》的短文。不少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成了战斗英雄的二黄毛,成了杂货店老板的乔元贞,成了农村专业户的乔元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类是让学生写出动心动情时所浮现的“眼中景,心中情”。如《最后一课》一文结尾写道:“……散学了,—你们走吧。”此时,让学生给文章补充一个结尾:孩子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在阅读时早已情动于中,便都乐于辞发于外:孩子们化悲愤为力量组织了地下读书会,学习法语;孩子们拿起武器参加了战斗……这样的练笔,是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库存,感情等因素所进行的“再创造”。
  学生对这种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练笔颇感兴趣,因为每篇课文都在表达的内容和方法上给他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西,加上阅读为他们的表达铺垫了情感基础,使他们产生试一试身手的欲望。这时候让学生练笔,他们不会觉得是老师“要我写”,反而以为这是老师在满足大家的倾吐需求,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兴致盎然。有效地经常地课堂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阅读积累式作文教学,读写相长
  鲁迅先生说过:“大可以看看本本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他还说:“应作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各样的书,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语文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
        1、以写促读,拓宽阅读领域。
  “不动笔墨不读书”,中学生的作文水平还不算太高,总是要借助一定的范文而从事写作的。把课外阅读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是给学生提供写作范文的好方法。每写一篇作文,我事先都要安排一些思想内容跟所写的作文相似,表达方法可借鉴的优秀文章让学生阅读,帮助写作。
  《绿色蝈蝈》是篇说明文,作者主要抓住蝈蝈的几个特点作了生动地介绍。为训练学生学会这一说明方法,我便让学生以自述的方式来介绍一种动物。动笔前,我提供《金鱼》、《我是小花狗》、《猫》等文章让学生阅读讨论,琢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帮助写作。
  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外书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使语文教学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
        2、读写互促,展示多样成果。
  为了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我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和练笔,以求达到读写互促。
        (1)营造书香班级,交流阅读笔记。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每星期的一天,我专门定为班级“阅读日”;在教室里设置了藏书达上百册的“图书角”;利用争创“班级读书小蜜蜂”等活动形式,组织读书会。开展讨论,报告心得体会,互相评点分析。学生的阅读笔记定期组织评比,促使学生坚持积累。
        (2)聆听窗外声音,展示活动成果。
  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参与“探寻黄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收集诗文、抒写体验、撰写报告,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增强了,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
  阅读报刊杂志。一开学我便向学生介绍他们读语文的报刊,如《中学语文报》、《作文评点报》、《读者》、《视野》、《中华活页文选》等,让他们自己选择订阅。平时,组织学生精心阅读,主要做了三个工作:把报中好文佳作剪辑,整理结集,到期末评比表彰;举办一次阅读报刊心得交流会,使学生互学阅读经验,感受启迪;向报刊投一回稿件,自我检查订阅报刊成效。正是订前有指导,订后有活动,学生读报积极性高涨。
  让学生根据写作需要去阅读,反过来,学生把通过课内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又用于深化写作,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写作教学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难啃的大骨头,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利用好阅读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的理念,创新写作评价,强化互动训练。我们应进行阅读作文有效策略的研究,变压为导,从“多读”和“多练”两方面给学生以引导、诱导、疏导,使学生通过实践“自悟其理法”,尝到“读书作文相得益彰”的乐趣,逐步走上“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谷震需·《中学生写作例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曹鸿飞·《语文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网上资料,2006.12.
[3] 王深根  毛建华·《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 何明春·《落实读写目标 呈现阅读异彩——课堂练笔指导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2005.5.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