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科学论证素养提升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作 者:何建华
(广州市第六中学,广东 广州 510300)
大
中
小
摘 要: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论证素养。我们认识到,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此,本课题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归纳出提高科学论证的一般化教学策略,并针对特殊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科学论证;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论证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理性决策和批判性思考的关键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将科学论证的教学模式与物理学科内容相结合,成为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融入科学论证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论证素养,我们需要将科学论证的教学方法与物理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教师需要构建一个以科学论证为核心的教学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关键步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步骤,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科学论证的过程。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科学论证的重要工具。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实验,学生可以亲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从而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运用科学论证的方法进行验证[1]。
例如,以"光的折射定律"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光线在两种不同介质的交界处会发生折射?"然后,鼓励学生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据,并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学生可以推导出折射定律的表达式,并理解其原理和应用。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和心得。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用证据和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科学论证能力。总之,通过融入科学论证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提升他们的科学论证素养。同时,这样的教学策略也能使高中物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
二、设计科学论证的教学环节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些问题应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在学生对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或观察活动来验证这些假设。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体验科学论证的基本步骤,并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验或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解释和推断,从而得出结论[2]。
例如,以"光的折射定律"为例,教师首先展示一个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光线为什么会发生折射。这个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光线在两种不同介质的交界处会发生折射,且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然后,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学生可以使用半圆形玻璃砖、激光笔等器材进行实验,并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据。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推导出折射定律的表达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分析过程和方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学生将自己的结论进行阐述,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构建科学论证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提升学生科学论证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考查。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关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应关注学生在科学论证过程中的表现,如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证据的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等。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测试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3]。
例如,在教授光的折射定律时,在课程开始时,教师进行了一次纸笔测试,测试学生对光的折射定律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基础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偏差。接着,教师安排了一次实验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推理等环节的表现。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分析推理时存在逻辑不清晰的问题。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审阅实验报告,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实验过程,并准确地得出结论。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报告中对实验数据的解释不够深入。最后,教师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体会。在讨论中,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评价。通过讨论,我们发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结束语
总之,科学论证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科学进步与创新。高中物理教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未来科学人才的重任。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科学论证素养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刘健智,刘新武.高中物理科学论证能力评价量表的研制[J].物理教师.2024,45(04):2-7+12.
[2]江险峰.基于科学论证素养提升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以"静摩擦力"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24,45(02):27-31.
[3]高秀丽,许文慧.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23,(21):8-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