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 者:崔晓萌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初级中学, 河北 灵寿 050500)
大
中
小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学生要先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文从审题方面、说题方面、以及平时教学中进行提问练习等方面来培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说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指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观察,了解题目里的信息,理解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帮助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各种主观条件的总和。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如学生在有几个数字集中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看错数字,还有类似大猴子摘了36个桃子,比小猴子多摘了7个桃子。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有学生出现36+7=43(个)。没有仔细审题,造成思维定式,看到多就去加。新课改越来越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大多题目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学生很难去寻找有效的数学信息。有个别题文字看起来较多,如红红和爸爸妈妈坐高铁从广州去贵州旅游,每张车票266元,回来还是坐同样票价的高铁,这次旅行买高铁票一共花了多少钱?总有学生没有仔细看清楚题目,所以在平时教学中:一是要求学生养成在题目中做标注的习惯,可以圈一圈,划出重点,哪些词是重点字眼;二是提醒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各个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三是学会用图示题的习惯。数学学习讲究数形结合,如能把题目中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直观图形,对问题的理解自然更清晰。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审好题明确题目要求再选择合适的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二、增加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练习
新课改后教材例题大都呈现都是一些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给的信息进行提问。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搜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根据前面两个的信息能提出问题,即找到中间问题。
三、重视学生的说题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但往往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一部分学生在积极举手发言,大部分在坐着听,但很多都是没有参与进来,越到高年级中下生越来越多,解决问题能力越来越弱。如果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那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一句话说得好,"想清楚才能说明白,说明白才能做实在。"所以老师可以从学生说题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通过说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具有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其他人会跟着做。特别是后进生怕自己讲错不敢说,所以首先要营造说的氛围,我们可以用心整合教材,精心设计以学生说为主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好使学生肯说、敢说、爱说、强说的氛围,也可以先老师示范说,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说,鼓励中下生动口说。应用题教学要重视说出思路,训练学生有根有据的分析、推理,通过口述解题思路,课堂上指导学生可以采取画图,动手操作等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理清数量关系。如在教学一年级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两幅图,每幅图中河岸上都有5只鸭,河里都有3只鸭,但河里的鸭子游水的方向不同,一幅是游来,一幅是游去,可以让学生对比观察。同时课外可以创建一个说题群,布置说题作业,让每个同学都来说;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说题都进行评价,表扬说得好的同学,对于稍弱一些的进行指导;课堂上可以利用3分钟左右进行说题展示,调动学生的说题积极性。
四、现实经验增强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中认识、理解数学问题,不知不觉中把握知识的内涵,训练并培养他们的知识转化能力。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推导时与分、分与秒关系之前,首先交代学生自带一个小时钟,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秒针、分针和时针的运行规律,由此推导出分与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时与分的关系。这样的话,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就可以真切可感地体会到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也走了一小格,也就很自然地得出1分=60秒。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分针拨快,引导他们去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和观察,进一步体验时针与分针、秒针的变化关系,就可以做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解决好数学的问题。
总之,学生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审题,找出关键词圈一圈,然后根据题目关键信息分析其数量关系,提出问题,最后能把解题过程完整的说出来,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