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思维导图先行,提升表达“四性”

思维导图先行,提升表达“四性”

作 者:周丽雪 (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福建 德化 362500)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开放课题“核心素养指向下小学语文‘读思达’教学思维导图运用策略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KCA2023336),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小学‘思维’类语文要素的‘读思达’教学法变式应用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KCB2022063)的研究成果。

表达力是小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它与阅读、思维紧密相连。阅读功夫不深,很难体现用词的丰富性。思维深度不够,习作质量大打折扣。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很好地将三者贯通起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读思达,最终指向表达,这是最核心的部分。生活在县城的孩子,尽管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阅历不足,体验未丰,积累不够,习作存在诸多困难。为此,笔者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用导图搭建框架,确保表达的条理性

小学生习作比较随意,容易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导致文章结构松散,缺乏条理性,更无法突出重点。因此,写前的构思极为重要。开头怎么写吸引人,中间部分从几方面具体展开,结尾要怎么写更令人回味等等,如果能预先有个规划,文章的水平自然会提升一个甚至好几个档次。思维导图恰好能有效帮助学生搭建习作的框架,从总体上出发把握习作的思路。因为,思维导图分层级呈现,第一层级就是习作的骨架,先考虑从几方面写,重点要写什么,怎么写等,让思维可视化,学生可以一边看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一边进行习作,自然不会偏移方向。

书面表达可以这样做,口头表达也可以很好地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构思。例如,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自我介绍》。笔者,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让学生说说老师是从哪几方面进行介绍的,介绍的重点又是什么。笔者再用彩色粉笔把自我介绍的四大方面用思维导图绘制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老师自我介绍的要点。然后,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绘制简要的思维导图,学生再借助导图逐一进行介绍,然后上台汇报,发现平时不会表达的孩子,借助思维导图这一表达的支架更有话说了,而且把话说得很有条理。这就是思维导图带给孩子们表达力的提升。

二、用导图推敲用词,力求表达的准确性

思维导图一般由主题、线条、图案、关键词组成。为了节约时间,笔者只要求学生在确定主题后,用线条和关键词绘制导图。关键词提示性强,让人一目了然,要么关乎内容,要么关乎写法,重在服务于表达。因此,关键词的提炼一定要斟酌,既要简练,又要准确。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训练。

例如,一次高年级的习作中,笔者要求学生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一位学生写的是《急性子的妹妹》。他想通过写吃蛋糕这个例子体现妹妹的性子急,因此,在绘制导图时用了“欣赏”“解开”“取出”“切”“铲”“闻”“细嚼慢咽”等动词作为关键词。这时,笔者把导图呈现给全班同学看,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关键词的看法。学生有的说,这位同学运用的动词太多了,动作要紧凑才更能体现她的急。有的说,“欣赏”和“闻”可以去掉,她那么急哪有时间慢慢欣赏,还要陶醉似的闻一闻,太不符合实际了。有的说,“细嚼慢咽”一词与妹妹的性格不符,建议用“狼吞虎咽”更加适合。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于用词更加关注,经过反复的对比、斟酌,选择更加恰当的词语,能有效提升了表达的准确性。

三、用导图打造细节,提升表达的生动性

小学生主要是写记叙文。到了高年级,尽管老师一再强调要写具体、生动。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叙述,对细节却忽略不计。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容易养成记流水账的坏习惯。一篇好的文章要有血有肉,才能充分地表达情感,具备感染力,吸引读才,引发共鸣。思维导图分层级的设计,这就倒逼学生往细处想,把文章写具体。

例如,在一次习作中,笔者让学生写写《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出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笔者比较熟悉,让他们有话可写;一方面是想通过习作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如何体现老师的特点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要把老师外貌中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写出来;有的说要通过具体的事例体现老师的特点;有的说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方法刻画老师的形象。细节描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笔者通过范文引路,再出现范文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充分感受细节描写的好处,领会细节描写的方法。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中要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在批改习作时,每个学生都有了细节描写的部分,更加突出老师的特点,表达对老师的情感。这样精细的写前思考,帮助学生打造了细节,预约了精彩,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

四、用导图尊重个性,突显表达的独特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作者,有一千种风格。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两片叶子是一样的。同样,没有哪两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是完全一致的。充分尊重学生习作中的个性、差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同样的习作内容,每个孩子的写作顺序、运用的关键词、习作的重点、表达的情感方法等都不尽相同。同样是细节描写,有的孩子可能侧重于语言描写,有的可能侧重于心理描写,有的可能每一种描写方法都运用自如。只要运用合理,都要对学生充分肯定,从而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获得习作的自信心,促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为了帮助学生有更好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先通过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去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习作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对于学生的独特之处、出彩之处加以肯定,还要对不合理的地方适当引导,调整方向,真正起到扶持作用。

其实,习作是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的综合体现。思维导图的运用,很好起到先行的作用,帮助学生从总体出发构建框架,再从关键词的提炼,细节的打造,个性的尊重,助力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和独特性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让它成为学生习作表达的助推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