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分析

作 者:马祖光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第二中学,广东 湛江 524069)

摘   要: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促进班集体整体成长;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强化学生的班级凝聚力;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如何做到有效的班级管理呢?笔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中认识到:要想真正做好班级管理,做有效的班级管理,就必须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如同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以生为本

引言
  “以生为本”,是指老师在对班级的学生管理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点,用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班级管理。学生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需要,而且有情感与理解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摒弃那些违背人本的思想和做法, 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构建健康、和谐、积极、正能量的班级氛围和班级文化,从而让学生在班级这个学习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接下来,笔者就从自己的管理视域出发,解析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
1、当前初中班级管理的误区
  1.1“保姆型”班级管理
  保姆型管理模式,就是班主任像保姆一样照顾所有学生,包揽班中所有事物,对学生顾顾周到,班级管理由班主任一人包办,学生很少甚至不参与班级管理。“保姆型”班级管理方式对师生都不利,教师除了教学工作还要为班级管理的繁琐事务劳心劳神,浪费精力,学生的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学生在班级中很难学到除书本以外的知识,管理能力、办事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难以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人格,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稍显落伍的管理手段
  现阶段,我国已经普及信息化管理,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且信息化管理不仅能促进员工良好的交流,还便于领导和员工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使得传统的单向管理转变成多元服务。不过,班级现在依然使用传统管理手段,仅用网络技术录入相关信息,使得班级管理的效率相对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及时、全面的进行信息沟通;二是家长和班主任之间不能顺利进行信息沟通,导致家长无法及时掌握学生情况,而教师也得不到家长的共同配合;三是学生之间不能良好地沟通信息,由于学生太过独立,以致其在课后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
  1.3落后的管理理念
  现如今,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仍将效率优先作为管理理念,这就使得学生变成了教育产品,而管理班级只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课本知识,高度重视教育结果,却忽略了学生这个教育主体,同时也不重视教育过程和学生需求。此外,班主任还将学生作为班级客体进行管理,并利用激励或者惩罚措施对其进行约束。
2、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实践
2.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班主任需要严格地监督学生。当然,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的严格管理是教师对学生树立威信的有效途径,但如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过于严厉,很容易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所以,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而且还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2.2以学生为中心,加大情感熏陶的管理
  “以生为本”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激励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努力用真诚、尊重去激励学生,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上课不但不学,还讲话闹堂,怎么办?硬压下去,这样做的话什么具体情况也就难以了解了。此情此景,笔者以为实施情感教育远比强势打压来的更为有效。
我们应该少安勿躁,语重心长地和他谈心,耐心地倾听他的心声……用真情打动他。当然,还可以利用节假日进行家访,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情况。既要在思想上加以指导,又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还要在学习上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素质、能力的差异用其所长、尽其所能,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才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2.3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格化管理
  首先,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我们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就必须先学会尊重学生人格,给学生学习环境和心理空间上一定的自由度。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非限制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环境的非限制性。搜集资料、访问调查、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都不完全是坐在教室里就能完成的。如果对学生定下过多的条条框框,给学生戴上“紧箍咒”,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舒畅放开手脚搞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是极大的挫伤。不过,建立一些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不可太严太多。只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度,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4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具有主要的职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集体意识进行培养,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管理班级最好的方式,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行为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活动,形成一种独特的身份标志,建立平等、和谐、团结和进步的形象,它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环境布局中,如“卫生死角”、“口袋图使馆”等丰富的课堂文化载体,这样做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文化的发展,同时提升了课堂文化的吸引力。
2.5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管理
  班集体是师生共同组成的集体,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把班集体管理好,这就需要班主任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关键是使班集体成员形成主人翁责任感,形成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避免学生感到受制于人,产生被人“管”的消极意识;应避免班主任包办代替、独断专行、事事都唱独角戏的局面。这种传统的管理会使学生一切听命于班主任,其责任感必会遭到泯灭,久而久之,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不仅不能形成,还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奴性。
如在组建班委会时,采取竞选制。利用周会的时间请参加竞选的同学宣读职务责任计划书及竞选演讲,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问题,最后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班干部。通过这一活动,使同学们享受到了民主权利,也培养了主人翁责任感。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越多,他们的责任感就越强,自我管理能力就会很快提高,班级的面貌也会越好。
小结
  以心沟通,教学相长,是笔者在工作和学习中 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管理理念的体会。收获的前提是付出,我们用心来播种,用爱去关怀,学生自然会回馈与我们同样的真情。我想:真正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誱 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研究[学位论文]2006.
[2]吴诚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研究[学位论文]2009.
[3]张岚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学位论文]2008.
[4]马穆容,高永玮.浅谈以人为本理论在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J].科学导报,2014,(1):394.
[5]陈良进.以人为本理论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11):88.
[6]杨维靖.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