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问题导学在物理自主学习方面的应用,从设置课前问题、设置课堂问题以及设置课后问题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应用策略。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集体授课走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分散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教师把握学生个体和天赋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一、问题导学的意义
初中物理知识的抽象化程度比较高,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和学习难度,有必要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改掉以往过度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探究,实现高效的自我学习模式。问题导学的应用正符合这一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主体,运用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不仅能够将抽象化的物理知识进行分解和阐述,降低其理解的难度,还能在这一过程当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不可能掌握每一位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瓶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面临的实际困难,更有针对性的向老师进行求助。此外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问题设置的方向
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导问题的设置,这些问题的设置应该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使得学生们即便是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也能够有方法和途径进行自我思考和学习。所以在问题设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引导性以及层次性。
趣味性是指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来设置问题,例如在讲解惯性这些知识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农民伯伯是怎样将铁锹和铁锹柄进行套牢的",当学生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时,教师在进行总结告诉学生这里面运用到了惯性的原理,让学生们去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的问题既有趣味性,也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
引导性是指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要具有明确的引导意义。设置的问题内容不能与课堂知识偏离的太多,容易引发学生不着边际的联想和思考,反而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没有办法集中到物理学习当中。
层次性是指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由浅入深,一层一层的将学生们引导向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解静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拿一根木棍或者饮料放在面前,然后问学生们是什么样的力,让这个饮料或者木棍不至于掉下,引导学生们进行静摩擦力的认识,当学生们了解了静摩擦力的一些特点时,再进行深一步的引导研究。教师可以握住木棍或者饮料瓶,问学生们现在的静摩擦力有多大,然后教师用力地握住再问学生现在摩擦力到多大,因此,将静摩擦力的学习引入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问题导学的初中物理自主学习当中的应用策略
问题导学在应用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把握好问题设置的方向,让学生们能够自主的进行思考和研究,对物理知识由浅入深的进行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我认为具体的应用策略应该从课前的问题设置、课堂上的问题设置以及课后的问题设置三方面来研究。
(一)课前的问题设置
物理学习比较考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就能够高效的利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前的问题设置能够非常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的预习,也就是让学生们在课前进行自主的学习,对物理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和思考,认识到自己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存在哪些迷茫之处,也使得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诸如此类的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动能?影响动能的因素有哪些?"也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小情景或实际问题,让学生们主动地去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如:"小刚将一个1kg重的篮球,以每秒2米的速度抛了出去,小明将一个0.5kg重的排球以每秒4米的速度抛了出去,小刚说篮球和排球刚抛出去的时候动量是一样的,小明却说两个球抛出去的时候动能是不一样的,他们说得对吗?"这样的问题既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由浅入深的让学生们学习动量和动能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课堂上的引导问题
课堂上的引导性问题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师的提问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教学方式。好的问题设置能够将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并且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思考。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配合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合作与交际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理知识时,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有两个小球从同一地点朝着同一方向做运动,小球a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小球的相对位置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之间的距离变化会经历几个阶段?"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
(三)课后问题的设置
物理知识的课后巩固练习和运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设置合理的课后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深化理解。例如在讲有关功率的知识,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去看一看家里面的电视、冰箱洗、衣机或者电脑的功率,并提出测量功率的方法有哪些?第一个课后任务能够让他们加深对功率表示方法的理解,第二个问题,则能够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的知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功率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总而言之,合理的运用问题导学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正确合理的设置导学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季. 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08.
[2]王绍荣. 问题导学在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中的应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4):66.
[3]张晓秀.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问题导学"模式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5,(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