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逐渐成为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此背景下,企业竞争模拟软件应运而生。企业竞争模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企业的竞争环境,参与竞争的模拟者,利用自己所学的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知识对企业进行模拟经营管理。本文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企业竞争模拟软件中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其他同学使用此软件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竞争模拟;企业管理;策略分析;
一、 引言
随着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我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投入大量的师资和资金在实验教学上面,并大力支持企业模拟实践类的科技竞赛。自己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的决赛以及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的决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本文以自己参加全国大赛的积累的经验和在比赛中所获的感悟为基础,论述在参与企业竞争模拟软件模拟过程中的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最优策略和战略分析
二 、企业竞争模拟软件的介绍
企业竞争模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产生模拟的企业竞争环境,参加者模拟组成虚拟的公司,在模拟的市场环境里进行经营决策的训练。各公司在各期初要制订本期的生产、运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决策计划,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决策输入计算机。软件将根据各公司的决策和状况,依据模拟的市场运营机制决定各公司的销售量,并对当期利润,累计纳税,资本利用率,累计分红,净资产,市场份额,人均利润率七项指标按不同的权重进行评价,对各公司的经营绩效做出综合评价。 企业竞争模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员在变化多端的经营环境下, 面对多个竞争对手,引导学员全面灵活地运用管理学各学科的知识, 提高分析、判断和应变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 、企业竞争模拟软件模拟各环节策略分析
(一)在市场营销方面。
1.广告促销:加大广告和促销的投入都可以刺激产品的需求。可以肯定的是广告费用和促销费用对销量的影响是一条斜率逐渐变低的曲线,而所谓边际效益最大,指的是在广告/促销影响下增加的销售额-广告/促销费用的值最大,也就是利益最大化。此外,广告具有滞后性,虽然对当期的效果远远大于对后几期效果的和值,但对后面2-3期的影响还是可以用数据发现的。广告是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市场上去的,因此要取4个产品收益总合最大广告研发预期函数N=power(e,lnA(M)+b)(N=需求 A=广告 M=促销。盈利函数max=∑(N*S)-A(M) ,S=售价,此处尚未考虑广告的滞后性的。促销是相对市场来说的,即促销是平均分配到每个市场上的四种产品上的。按比赛经验以及在实际企业中,前期一般是投入广告为主,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到后面几期广告的效应就不太明显,通过投入促销来刺激产品的需求。
2.产品研发:产品的等级有五个,其他条件相同下,产品等级越高,需求量越大,需要投入的累计研发费也越多。在固定产能不变的情况下,也就是可提供的产品不变的情况下,就是变相提高了售价。产品等级的提升对于产品销售的增益还是非常可观的,但是研发本身也是一件极大的投资,会减少公司的净资产,减少债券发行的额度。并且,还会使得当期成本提高。关于到底是研发还是不研发,研发到几,主要还是要看其对以后几期产品生产的变相提价额度与其后几期生产的总产品的乘积,即是研发所得的利润,与因此所损失的现金以及债权利润换的机时所带来的更高生产力的利润的差值。
3.价格的制定:价格是需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高的价格可以使单位产品利润增加,却可能因为需求下降导致总利润降低,同时还可能生成库存,存货还要支付其库存费用。反之,低价格能获得更多的销量,但是平均利润率降低,最终总利润反而也可能减小。只有当边际效益达到最大值即使单位产品利润与销量乘积得最大值。由于产品库存变化量这个因素的存在,期末有存货并不意味着利润降低,反而有可能因为库存的增多抵消了一部分成本达到使得利润更高。但是,由于有一部分货品积压在仓库中,这种利润最大却得不到最大的收入,也影响了企业扩展的速度。价格需求预计公式:△N=k*△S,k是作为的价格弹性,但k本身应该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随着S的基础值提高而减小的。而对k的测算,也算是整个比赛的精华。关于K值的测算需呀对前期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以及经过大量的比赛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以根据差分定价来粗略估算K值,由于国内的两个市场需求十分接近,可以在这两个市场进行差分定价,即两个市场价格稍微有点差异,看对需求的影响可以粗略估算在这两个市场的价格弹性K值。在国际的两个市场亦然。另外由于国际比国内的市场的产品价格和运费都要相对高一些,可一根据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公式,让国际与国内产品价格之差与运输费的差值大约相等时,在满足此价格下的需求的数量进行运输,此时国内和国际的产品的边际效益可以接近最大化。
(二)生产安排方面
1.人力:根据决定的产品结构,根据产品人机比例和下一期将有的机器数,来决定本期招聘的数量,严格意义上,最好能做到每一期算上新招的人正好满足人机比例,但是这要求对于后面几期购机的规划非常精细,不过即使做不到,也不会偏差太多。由于规则规定每期新雇的工人当期只能有四分之一的产能,要到下一期才能百分之百投入生产,也就是说每一次雇人的计划都不能只看当期,而应该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模来倒推,做到人数和机器数的匹配。
2.机器:机器作为一种很昂贵的成本与如何运用无关只与数量有关的,而且是最主要的限制产量的资源,从理论上说应该是越多越好的,在广告,研发,生产,运输以及最最重要的财务都允许的情况下,买的机器越多意味着产能越大,产能则直接影响了最后的利润,因此,只要资金允许,投入机器应该是一种不会错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前三期人数基数少,所以即使招满工人,第三期的人机比例可能也不能很好协调,此时第一期的机器数应以配合第三期人数为准,而剩余的钱可以选择其他投资方式获得更高收益。
3.班次安排:这里想把人机比例的问题放到人数上说,因此生产就变得相对简单,在已知的人机比例下生产既定的产品比例,如何成本最低,无非就是尽量先用满第一班正,然后依次是第二班正,第二班加。比如二班加更适合生产机时多人时少的产品4,而产品1则更适合放在第一班正生产。此外,管理费也是一个需要规模效应来分摊的部分,因此,如果只是为了生产10几个产品单开一班,因为获得的利润很难补充管理费摊销以后的成本,就得不偿失了。
4.工资系数:工资系数决定废品率,单位废品的损失是实际售价的1.4倍,因此废品损失实际是非常大的,比如你看到废品损失有10w,那么你实际至少损失了30w+。但是,提高工资系数意味着成本的巨额增加,按照比赛经验大部分场景工资系数为1.2-1.3之间时,正品率会接近1。虽然工资系数提高也可以增加产品的等级,但是影响很小,因此可以认为工资系数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缩减废品损失。对于工资系数和正品率的关系,可以对企业前八期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工资系数与△正品率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提高工资系数所带来成本的增加与缩减的废品损失想比较来判断此场景是否适合提高工资系数,提高的多少比较适宜。另外在向市场运输时,最好能压在四舍五入舍去的门槛值上,以求得节约。工资系数的提高对于正品率的影响有延后作用,即在下一期即使你稍微降点工资系数,正品率还是会继续上升。
(三)在财务方面
1.融资:债券和贷款都是融资途径,债券是长线融资,特点是还款分20期,但是利息高,且未还债券要计入总资本利润率的分母,会影响综合分。而贷款则是短线融资,利息稍低,且不影响综合分,但是要求当期归还,而且还有总的额度限制。综上所述,债券更加适合长期投资,如购置机器等收益大的活动。一般是前期发债券用来扩大企业规模,到3-4期企业规模比较大时时使用贷款来满足本期成本。
2.分红:当比赛中只有你一个人的分红远远领先别人的时候,分红所带来累计分红指标分数的增加是十分可观的。真正有可能分红的时期只有初期+最后3期,从第二期开始的期末现金基本都不满足分红条件了。而期初分红,能极大的确定领先优势,同时,也会极大的缩减净资产和现金流,具体如何取舍,也要涉及如同研发中的机会成本的问题,因此更多时候,首期分红与否更类似于在心理上对弱势对手的打压,或者说是一个队伍的习惯问题,而实际的利益计算恐怕很难,因为期初的变数实在太大。
四、综合分析
总的来说,对于模拟过程中战略的选择直接体现了一个人对于整个企业的驾驭能力,很多人尝试用线性规划分析出全局最优解,其实是不现实的,因为线性规划只能满足线性条件,即使用非线性规划。而在全局之中,不管如何避免,逻辑函数也总是会出现的,但是在数学线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excel编制出相应的工具,虽然不能直接帮你做出最优的决策,但是可以为你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数据依据,同时可以帮助你做好后面几期的滚动预赛。另外,最后是对七个经营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所以为了提高企业的最后得分,比如为了增加最后一期的当期利润,可以适当的在倒数第二期提高价格,战略性囤货,然后在最后一期全部卖掉。如果资金十分充裕可以购买原材料,由于折扣存在可以增加自己的利润等,但是这几个指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分红会减少净资产,这需要根据不同的指标不同的权重进行衡量后,取其最优。对于如何衔接好生产运输销售财务人力等各个部门,统筹兼顾好整个企业,才是这个比赛到最后真正要比的地方,最后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往往就在于几大部分衔接的地方,即如何保证最优生产+最优运输+最优销售=全局最优这个方程,而这个方程具体的解,我只能认为是在一定经济学知识保证下的对比赛和系统的了解,对市场的把握以及对对手的预测下才能得出。说出来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十分困难。只有靠不断地磨炼不断地尝试积累经验才能培养出你的大局观,以及对市场准确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涂帅华;王滢 .企业竞争模拟中市场需求预测模型解析[J] 商业文化,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