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系统观的发电与供电专业 多层次军士人才实战化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作 者: 张 凌 殷木一 何康佳
(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湖北 武汉 430075)
大
中
小
摘 要:本文以加涅的“系统观教学”为理论基础,以新视角分析实战化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底层逻辑,构建了要素齐全、结构统一、特色鲜明、实用高效的实战化培养体系模型,进行了课程体系化改造,以期能为军士院校的实战化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系统观;实战化;体系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面对新的体制编制变化,主动谋划与积极探索军士人才实战化能力培养是军士院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军士学员实战化能力培养体系不全、不同层次培养对象的岗位能力界限不明、衔接无序的问题,从“系统观”的角度对多层次军士人才实战化能力培养体系展开研究。
二、研究思路
本文以我军新体制编制调整后,陆军主战装备更新换代,规模结构与力量编成变化对电力保障军士人才队伍的岗位实战化能力需求为研究起点,以著名的理论家和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倡导的系统观教学为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将发电与供电专业多层次军士人才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对发电与供电专业军士的实战化能力培养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用进一步优化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系统化的体系构建。
三、体系模型研究
《中国古代将领的实战能力与兵法素质》一文认为:将领的综合才能主要由知识体系、智力结构和实战经验三方面因素决定。本课题把参与实战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把实战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当作是一个实战因子,通过积分形成一个群体的实战化能力,则将领与士兵应具有相同的能力结构,但存在结构要素的水平差异。因此可以以知识体系、智力结构和实战经验构成个体实战化能力的基本结构要素。
我军经过新的编制体制调整后,各军兵种均以第三代武器装备为主,呈现新老并存的局面。信息化战争离不开电力,因此,发供电军士作为电力保障人才,保障的装备数量多和型号更复杂,因此要求发供电军士应具备更全面的知识体系、更灵活的知变能力、更丰富的实战经验。
(一)知识体系与结构化构建
心理学研究发现,让知识点之间有内在联系,具有结构层次性,这种层次网络结构的方式进行存储时,可以大大提高知识应用时的检索效率。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深度信息较加工的过程,知识结构化的过程本身也是核心能力逐步构建的过程。因此,知识体系可结构化构建,知识内容可结构化输出,理论学习可结构化总结。
(二)实战经验与规范化训练
实战经验具有个性化的特质,它似乎与规范化看似对立。前者具有特殊性和隐性特征,后者具有同一性和显性特征,但是两者其实是统一的,规范是理论依据,经验是现实基础。也就是说规范要求现实基础,经验要能总结为理论才能被普遍利用。规范性为技能操作提供了行动准则,促进任务的有序完成。在熟练规范的技能基础上,可以在特点情境下生发出经验。因此,通过规范化的技能训练,可以为实战经验的培养提供最便捷的通道。
(三)知变能力与系统化思维
知变能力是指人在外界事物发生变化时,所能作出的反应。良好的知变能力能快速适应变化的外界事物。这种能力在实战环境中尤为重要。而系统化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简化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能帮助我们看透事物的本质,能更加全面地分析,提升快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应变就是适应复杂性,系统性可以借助整体将复杂还原为简单。
综上所述,知识体系可以通过简单直观的结构化构建与习得;实战经验可以通过严谨细致的规范化训练生发;知变能力可以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进行思维系统化培养。三个能力要素可以构建一个相互支撑的实战化生态课堂。三维实战能力培养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
四、课程体系开发
(一)基本路径
课程内容体系以OBE理念为主线,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发供电专业实际,以电源技师岗位任职能力需求为逻辑起点,首先制定培养对象的任职能力标准,然后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逐项倒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需求→问题→能力→目标→课程→反馈”的全要素课程改造路径,如图2所示。
(二)课程体系改造
1.岗位职责分析
课程组通过全方位的调研,了解体制编制调整后电源装备现状、人员编制、岗位要求、保障特点以及对电力保障军士能力素质的意见和建议等问题,重点研究梳理了典型岗位的职责,掌握了电站维修军士岗位任务清单。
2.岗位任职能力标准制定
通过分析不同层级的电源技师能力要求,本着向下兼容原则,岗位专业需求可概括为:能够胜任多样化维修任务,具备多型号武器系统配套电站的中修能力,以及其他电源设备基础维修的“一专多能”型专业岗位能力。岗位任职能力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结合军士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原部队维修军士通用能力标准和部队训练大纲等已有法规文件,考虑到电站装备型号较多,且配备部队类型不一,电源技师的岗位口径较为宽泛,将不同类型部队电源技师岗位能力标准按照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分解细化,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电源技师岗位任职能力标准体系。
3.课程体系重构
以OBE理念为主线对过去工作系统化开发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遵循反向设计原则,采用课程矩阵判断”。针对上一版课程体系存在六个问题,在重构的过程中,遵循初级军士到高级技师的培养路径,以电力保障军士的能力类型为横坐标,确定“操作能力—保养能力—维修能力—综合保障能力”四个发展阶段;以能力层级为纵坐标,确定“熟悉—学会—指导—精通”四个能力层级。如图3所示,通过坐标图厘清不同能力类型和层级的关系。
根据三维实战化能力培养模型,从知识、技能、经验三个维度,用三维坐标图绘制出六大实战化能力关系,即由观察能力、识图能力、检测能力、装备能力、分析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岗位基本素养、协同合作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由低到高的实战化能力递进轨迹,如图4所示。
五、后记
经过3年的探索,发供电军士学员实现了四个转变:激发了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了信心,变“我不行”为“我能行”;改变了观念,变“部队演习才是实战训练”为“学习处处都是实战训练”;提升了效果,变“为考而学,机械训练,考完就忘”变“会学会做会举一反三”。学员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上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引起校内外同行的关注,产生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