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方法探究
作 者:许桂芳
(青海省德令哈市第二中学,青海 德令哈 817000)
大
中
小
摘 要:在新课标的提出下,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和创新,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并对其展开分析求解,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其创造力培养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是有效提升数学效率的方式之一,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前言
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时期,在教学实际过程当中,教师通过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改进教学模式和手段,将学生易于理解的数学模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数学综合建模意识,改善其学习方法,提升数学思维。因此,本文就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探究展开讨论,提出个人建议。
一、结合生活问题,引入数学模型
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联系较为紧密,很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实际生活现象,生活运用也较为广泛。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较为具体,而多数数学知识又是以抽象的概念进行展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难度较大,学习效果不明显。这时候教师通过引入数学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以直观式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知识学习,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具体化,加深知识理解。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时,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通过一些生活问题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在过马路的时候,同学们有注意观察过汽车的行驶方向吗?有的汽车向东行驶,有的汽车向西行驶,这里面也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同学们知道该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进行表示吗?随着天气的转凉,气温也降到了零下几度,夏天时候的气温则往往在十几度二十度,这也同样是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体现。请同学们进行课本预习,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结合生活问题的导入下,学生们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开始进行自主学习。随后教师在引导学生以“坐标轴”的模型构建方式展开直观学习,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二、渗透数学概念,引导模型构建
数学概念是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理解和实际问题解决的前提,学生只有正确认识数学概念之后,才能够在概念的帮助下进行数学知识的高效率学习。但是由于数学概念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有一些学生在进行概念理解时,容易忽略文字中的重点信息,对知识产生偏差,做题的错误率较高。因此,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概念,教师也可以利用建模方法来进行数学教学,在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当中融入数学概念,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同学们请看老师画的三种线,它们之间存在差异,哪位同学可以简单的来描述一下?”“第1条线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第2条线有一个端点,第3条线有两个端点。”“非常准确,同学们在认真观察了三条线以后,对其概念的把握也应该更加容易。那么线段是指直线上两点间的有限部分(包括两个端点)。直线由无数个点构成,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长度无法度量。而射线是指由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直的线,射线有且仅有一个端点,无法测量长度(它无限长)。”在教师将数学概念渗透之后,学生通过结合直观的数学模型,对其理解也更加深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重视题型训练,完善知识结构
由于数学知识题型种类丰富,所运用到的解题方法也存在着差异,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应当考虑到数学题型的多元化,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题目类型进行不同的学习方法探讨,并进行重复性的题型训练,只有保证题目训练的数量,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理解,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还需要针对某一节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不同的题型,强化知识运用。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首先通过收集教学资源,将一元一次方程所涉及到的问题种类给学生进行总结,并循序渐进地导入题目。比如,先结合课本教材,将经典填空例题与学生共同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解题技巧,随后再将应用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分析之后,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生活问题进行结合,并根据解题技巧来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解答。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错题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有效的构建数学模型。
四、开展建模活动,强化数学实践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和想象力,为建模教学方法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因此,教师应该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为前提,给学生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建模活动,强化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角”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其概念和应用途径,首先可以通过图片引入的方式,给学生呈现一些三角尺、剪刀画面,让学生从图片当中寻找“角”的概念,随后再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自己画角: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一条射线,再从这一点出发,引出第二条射线。最后通过小组成员进行互相比较和测量角的大小,进一步深入理解“角”的概念,体现数学模型构建的意义,并将生活当中角的运用融入小组讨论,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加强数学实践。
结语
总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现象密不可分,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建模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分析生活现象,通过课本知识的概念研究,以不同类型的题型为出发点,构建符合自身学习的数学模型,逐步培养自主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建模思维,提升数学思维,最终体现数学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姚素敏.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175.
[2]尹海江.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探究[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20,(3):21-22.
[3]杨卫忠.初中数学课堂融入数学建模的方法[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20,(5):82.
[4]冯莹莹.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神州,2020,(17):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