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使用“量化评分表”调动学生小组 合作学习积极性之探索

使用“量化评分表”调动学生小组 合作学习积极性之探索

作 者:唐文武 (深圳市龙岗区吉祥小学,广东 518100)

 摘   要:随着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越显迫切,在英语生本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它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贴小红花,口头奖励等激励措施并不能满足孩子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探索出能够促进小组合作学习长远发展的评价机制。本文通过自己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合理分工;细化;量化;评分表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使用“量化评分表”的必要性和前提
在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中,合作小组是课堂的灵魂,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实施生本英语课堂三年的实践证明 ,每小组由4人组成最佳 ,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纪律管理员,作业管理员,学习过关管理员,其优点在于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在课堂内外相互监督制约,互相学习。合作小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保持了良好态势。为了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探索一种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评价方式因此也势在必行,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评价机制转换的必要性:
1.低年级阶段使用的评价机制已经不能适应中高年级阶段教学的需求。
在低年级的课堂中,为了奖励学生,老师经常会给学生发小红花或者贴纸。在当堂课上,孩子得到奖励很开心,但是这种激励作用并不能很长久地持续下去。而且这样的评价机制过于笼统和泛化,不够系统和科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觉得当堂奖励小红花或者贴纸这样的方式很老土,大部分孩子对这样的评价机制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急需调整策略,对学生的评价要尽量做到在细化的同时量化。
2.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特征,教师需要采取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有名的例子——“皮格玛利翁效应”,它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正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使人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这个心理效应也同样适用于儿童教育:教师要尽量多激励学生,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使用“量化评分表”的具体操作过程简述
我尝试在教学中使用的“量化评分表”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量化评价,使用的评分表主要包括:《生本课堂现场记录评分表》,《合作学习小组每周积分表》,《作业量化评分表》,《个人平时表现积分表》,《合作小组听读背评分表》等。通过使用这些评分表,可以做到:每节课有评价,每个月底有评比,每个期末有总评。通过这些“量化评分表”,学生能给自己确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也能具体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果。
英语课上,我坚持使用生本课堂小组加分表,用画“正/星形”的方式给各小组加分(每个五角星分五笔画完,每一笔代表一分):学生每回答一次问题加一分;在两个小组竞赛的活动中,获胜组加两分(为调动积极性,失败组也能加一分);小组展示获得的总分为基础分(3分)加上各观众小组给的分数;有小组上台展示时,下面认真听讲的观众组加2分,以便控制课堂纪律。下课以后,课代表会把黑板上表格中的分数记录在教室后面贴的《合作学习小组每周积分表》里面。每周结束后,课代表把各小组累计获得的总分计算出来,老师奖励前3名的优胜小组和进步最大的小组,颁发相应的“表扬信”,并把颁奖照片传到家长群进行大力表扬,表扬信累积三张后可得小礼物一枚,并给家长发祝贺信。学期末结束后,表扬信累积超过一定数量的同学可以获得免写部分寒暑假作业,获奖课外书,英语绘本等殊荣,以此来促进孩子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使用“量化评分表”的反思
开始使用“量化评分表”之前,我先在五年级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你觉得老师有没有使用合理的方式对你的学习进行评价?你希望老师更加看重你在哪方面的表现?对于你的学习表现,你希望老师多久做一次总结和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你比较喜欢那种评价方式?阻碍你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觉得自己所在的合作小组让你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更有动力吗?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觉得组员之间的合作情况怎样?在老师合理评价学生这个问题上,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收上来的52份问卷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18人,占35%)认为老师没有用合理的方式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价;大部分学生(31人,占60%)希望老师更看重自己的课堂表现;希望每节课、每个月、每个学期进行评价和总结的学生数量大致相当,各有15人(占29%)、18人(占34%)和19人(37%);喜欢老师评价、组长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学生各有29人(占56%)、10人(占19%)和13人(占25%);担心上课答错问题后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和认为答对了问题老师没有激励措施的学生比例各占36%、31%和33%。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老师能用合理的方式来评价自己。在使用“量化评分表”的过程中,我尽量遵循“公平、公正、多元评价”的原则,着重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减少考试成绩在评价机制中所占比重(为了鼓励后进生,对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情况也进行适当加分);使用老师评价和组长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的小组归属感和荣誉感,把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联系起来);为了做到短、中、长期评价相结合,我在每节课后、每个月底和每个学期末都对学生个人和合作小组进行总结和评价。
从我尝试开始使用各种“量化评分表”到现在,学生的小组归属感增强了,小组合作积极性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学生个人学习的热情也明显高涨。但是,在我使用各种“量化评分表”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细节需要完善。例如:可以考虑在《个人平时表现评分表》中合并《作业量化评分表》的信息;应该在“量化评分表”中体现激励组长的策略;应该和家长分享“量化评分表”的实施情况,尝试制作《家校同步量化总表》等等。目前我正在初步构思实施这些改进性策略的具体方案,相信这套评价体制的改善会为我今后的教学带来新的转变,也相信这套评价体制能一直激励我的孩子们努力向上!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林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育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