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思小学语文古诗词拓展性教学指导策略

浅思小学语文古诗词拓展性教学指导策略

作 者:黄 丽 (攀枝花市第三十六中小学校,四川 攀枝花 617004)

 摘   要: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熏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新课改的环境下,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古诗词的教学,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喜欢阅读古诗词,喜欢古诗词带来的情感体验。拓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起到一定的串联知识的作用,可以归纳总结学习过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必要的进行拓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拓展性教学;指导策略
前言
对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领会诗句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致。
一、就相同的题材进行适当的拓展
小学时期,我们学过的古诗词就已经很多了,相同题材的也不少。古诗的题材有讽刺诗、    爱情诗、哲理诗、送别诗、记行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等等。小学阶段,我们学过最多的是山水田园诗、咏物诗、送别诗和思乡诗。我们就以送别诗为例,来看一下相同题材的诗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是非常出名的送别诗。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送别好友,表达出与好友依依难舍的思想感情。《赠汪伦》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李白写下这首赠别诗,表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尤其是后面两句诗竭力赞颂汪伦对诗人的钦佩和仰慕,也传达了两人深厚的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送别孟浩然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于开唐盛世之时,此时天下太平、繁荣兴盛,情感是带有希望的,不像普通的送别诗那样忧郁伤感。相反,他向往扬州,向往孟浩然,他认为孟浩然此次旅行是非常快乐的,所以这次离别带有向往之情;《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所刻画的是一种最具有普遍性的分别。它深刻的表达出浓厚深挚的思想感情,道出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细致的刻画出对远行友人的殷切祝愿,含义丰富。这三首诗虽然表达方式略有差别,但是它们都是送别诗,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二、借助相同的诗句意象进行拓展
意象是许多古诗的灵魂,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韵味。相同的意象经过诗人们的多次借用,会形成特定的文化因素和思想内涵。但是由于诗人自己的经历和身处的时代背景,可能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例如,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们思想感情的寄予,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月亮融合起来,赋予月亮以思想感情。鉴于作者心情的不同,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神韵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山居秋暝》这首诗,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恬淡悠然、自由自在自在的象征。原因在于作者是一个心胸宽广,乐观豁达的人。而《静夜思》这首诗则不同,月亮这一意象引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远离家乡,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孤身一人,在宁静的月夜,看到明月,思绪很容易飞向远方,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我们每个人在看到月亮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家时,我们看到月亮就会感觉美好、明亮、团圆;在外时,就会感觉愁苦、悲凉。意象学习是学生学习归纳诗歌的一个好办法,由一个意象想到一连串的诗,让学生学习充满成就感。
三、从作品的思想感情上进行拓展
诗句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的,很多古诗都有相同的思想感情。我们利用这一特点把古诗进行比较和拓展,把思想感情相同的古诗放在一起进行学习。比如《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逝世时纷乱的思维心绪和关心百姓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了诗人毕生的愿望,灌注了诗人无限的愤慨,既有未能打败金人的无穷无尽的遗憾,也有对抗金事业必然成功的坚定决心。《过零丁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畏生死的高尚节操和无私的爱国主义情感。诗人兵败被俘,敌人逼迫他写招降信,他坚决不从,最终以死表明自己志向,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还有《出塞》一诗,表明了将士们在外作战的英勇,全军斗志昂扬,积极向上,克敌制胜,屡屡取胜。同时也侧面表现出边塞战争的频繁,百姓负担沉重,希望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这三首诗都是表现了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其中一首的时候可以用另外两首来拓展,使学生对爱国这一思想感情的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学习诗歌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确保其他方面的学习顺利进行,通过思想感情对古诗进行拓展性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总之,古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古诗词是需要一定方法和技巧的,如果老师只让孩子反复朗读背诵,就会让孩子感觉枯燥乏味,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应该善于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们乐于学习古诗,开创古诗学习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