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课课练”在初中体育课的实践研究

“课课练”在初中体育课的实践研究

作 者:林海萍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江口街道中学,浙江 台州 318020)

 摘   要:当前,学生体育中考及体质健康越来越重要,那么如何有效地提升成绩,提高体质健康是一线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体育课堂三维构建,即目标、内容、方法,秉着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课课练”在课堂实施中的理论见解,意在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积极性,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锻炼。

关键词:课课练;初中生;体质健康 
“课课练”是体育课中预留较短的时间,学生练习一般的身体素质的方式,这既是体育课的一部分,也是对主体教材的补充,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课课练锻炼的时间应以8-10分钟为宜,既不能过于太短,使“课课练”形式化,也不能时间过长,以至影响主教材的教学,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练习达到较合适的强度和负荷,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教师结合教学主教材教学特点,场地,器材,气候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课练”内容及时机,可以安排在准备活动之后,也可以在主教材后,也可以两者交替进行。
一、以增加下肢力量为目的的练习方式
(一)蹲身跳绳接力
练习方法:在操场上画 60米长、10米宽的场地,准备跳绳4根、口哨等。游戏者4人一队,共4队,按棒次分别站到各接绳区准备。
比赛方式:裁判发出“预备”口令后,各队排头全蹲在起跳线后,两手持短绳放体后。当裁判发出“开始”口令后计时开始。游戏者两手摇绳,蹲姿跳过,当跳至第二交接区时,将跳绳交给第二位游戏者。如此反复,直至第四位游戏者接跳绳蹲跳到终点线,停止计时,按成绩排列名次。全蹲跳是指大小腿折紧的跳跃,比赛时要按动作要求进行,否则罚下。在蹲跳过程中,如出现失误,可在原地调整跳绳,继续比赛。交接绳区没有严格界线,但必须是全蹲姿势交接绳。
(二)兄弟(姐妹)齐心
练习方法:游戏者2人一组,分为若干组,在篮球场端线站成一排。当教师发出“预备”口令后,两游戏者前后手牵手半蹲预备。
比赛方式:当教师发出“开始”口令后,两游戏者同步向前蛙跳,用前脚掌着地,依次向前跳跃,当跳到另一端线时,前者反向与后者再次牵手,以同样的动作向起点跳跃,先到起点的组获胜。按照回到起点的顺序排列名次。跳跃形式为半蹲后双脚起跳,双脚落地。两人在跳落过程中,如不慎脱手或侧着地,可调整后继续比赛。  
(三)马步运输
练习方法: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在两条大腿上各放置一个篮球,可以用手垂直按住球的顶部前行;距离10-15米。
比赛方式:根据人数可以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做迎面接力,也可以往返后接力,所有组员均完成且领先组获胜。
(四)千足行进
练习方法: 游戏者草地上四路纵队排列,后面同学手放前面同学的肩上,全蹲在起点。
比赛方式:裁判发出“预备”口令后,各队左脚右脚统一移动,最先到达终点的队为胜方。
要求:1、手搭肩搭好,不能掉队。2、全蹲移动。
(五)两人三足
练习方法:游戏者草地上四路纵队排列,左右同学脚绑在一起,游戏者两人邻腿的绑绳的位置不能高于膝盖部分,也不能低于脚踝手搭肩搭,在游戏过程中若绳子脱落,哪里脱落哪里绑好再出发。
比赛方式:裁判发出“预备”口令后,各队左脚右脚统一移动,最先到达终点的队为胜方。
要求:手搭肩搭好,不能掉队。
二、以增加上肢力量为目的的练习方式  
(一)推小车
练习方法:游戏者俯卧,两手撑地,后面同学抓住前面同学的脚裸关节放于体侧,似推小车状,两人配合向前移动。
练习建议:可以向左、向右、向前或向后进行练习。
(二)俯卧石头剪刀布
练习方法:一人俯卧,单手撑地,玩石头剪刀布游戏,输的同学快速俯卧撑5下,赢的同学双手撑地。
练习建议:可以左右手交替石头剪刀布,可以一次定输赢,也可以三次定输赢。
(三)俯卧握手
练习方法:俯卧,两手撑地姿势,游戏时两人握手,单手支撑,数10秒后交换手,看谁坚持的时间久。
练习建议:可以左右连续交替,看谁坚持得久。
(四)移动单杠单臂悬垂
练习方法:直臂悬挂于移动单杠上,四位同学一起悬挂,脚不得碰地。也可以曲臂悬挂,下巴上杠,静止状态。
比赛方式:看看谁坚持的时间最久。
(五)双杠直臂支撑
练习方法:直臂撑在双杠上
练习建议:可以统一口令一起上双杠,也可以一个接一个上双杠,看看哪组坚持的时间最久。
三、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多变性
由于“课课练”的时间一般为8-10min,又是补充教材,所以“课课练”的项目不宜过多,选择1-2项即可,内容安排上要有坡度,可层层推进,组织形式上要简便易行,方法选择上要趣味化。可以举一反三或者采用叠加法,练习内容由易到难、由分解到完整,前一次练习为后一次练习的基础,这样教师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在游戏或竞赛方法的描述上,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课课练”内容设计为:先A后B再C,最后的练习为“A+B+C”的组合,这样有坡度的设计,使教师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在练习方法的讲解上,提高了练习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 ——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J].体育教学,2011(1):24-27.
[2] 周志俊,俞诚士.对“课课练”中发展身体素质的安排和效果的初步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资料,1981(3):9-11.
[3] 黄李明,董诗政.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的“课课练”在初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1(3):36-38.
[4] 吴键.创新是“课课练”持久生命力的第一要务[J].中国学校体育,2011(5):14-15.
[5]茅鹏.虚影与本质[J].体育与科学,2017(2):13-20. 
[6]胡晓婷.小学生柔韧素质“课课练”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7]李京诚.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J].体育教学,2012,07(01):15-16.
[8]赵磊.“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运动,2013,19(0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