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初探
作 者:辛荣春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贡院中心小学 746000)
大
中
小
(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GS【2017】GHB2662)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
第三,冷漠孤僻,有些小学生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为“交新朋友困难”、 “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这种孤僻表现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学生其交往时的自卑、怯弱、排斥等。
第四,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
第五,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小学生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环境 父母祖辈都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而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大量涌现,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教师素质 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模仿、借鉴的榜样。所以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
4.社会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步,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可通过个别谈心,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尊重、关爱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成绩、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对于他们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融洽师生、同学关系,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
|